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感知、理解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具身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各类机器人在“具身智能”的加持和推动下,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是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关键装备,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领域,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转化的关键时期,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在近期召开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多款人形机器人亮相,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人机共存的未来生活场景。
人形机器人,国际竞争制高点
人形机器人可以无缝使用人类所有基础设施和工具,更便捷融入人类社会,具备强大的通用性。由于其研究涉及机械、电气、材料、传感、控制、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人形机器人有望持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是各国前沿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竞争的重要高地,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在该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2023年底,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得益于AI大模型等多项技术的发展成熟,当前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人工智能体能够自己感知、决策和行动,将给人类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我国的人形机器人起步较晚,各项技术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供应链、量产能力以及场景落地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来说,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布局,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强劲发展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显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产业爆发期。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长至39.1亿元,同比增长85.7%;预计2024年、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主要在服务业领域尤其是教育和娱乐领域有所应用(如导游、迎宾、服务员、接待员等),智能化水平有限。随着我国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正在逐步缩小与传统机器人强国的技术差距。近十年,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上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乃至领跑,逐步超越了日本、美国、韩国等早期投入的国家,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6618件)和有效专利数量(3110件)上均是全球第一。同时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国内机器人企业不断涌现,商业化路径不断拓展,带动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3年以来,我国不仅国家层面关于机器人产业的政策密集出台,多地也出台相关政策,北京、上海、深圳等最为“积极”此外山东、湖北、安徽等省份也出台相应政策,积极推进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助推下,已经形成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未来充满挑战
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当前已经关键技术层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其发展还存在多重挑战。在产业提速的重要阶段,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
1、聚焦关键技术,以场景带动研发。人形机器人有着非常复杂的产业链,为实现弯道超车,可细化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理清关键技术清单。以相关重大项目或制造业等重点应用场景为抓手,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推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效益。软件方面克服复杂场景下的智能感知、动作协同控制和决策,硬件方面重点开展高功率密度驱动、高性能伺服控制、电池寿命及能源管理等前沿技术攻关,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
2、加大政策支持,构建产业生态。创新主体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研发生产,树立标杆案例,培育一批机器人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在各个细分技术领域抢占市场,建设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进行技术攻关。产业投资方面,鼓励资本与产业良性互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技术研发,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化参与产业链的创新、整合与优化。生态建设方面,整合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等资源,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共享平台,推动产业应用落地。
3、加强标准法规建设,多举措保证产业安全。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包括系统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产业链安全等等,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技术上加快前沿技术创新研发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解决“卡脖子”问题,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生产上构建机器人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监管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使用、报废回收等关键环节;法律监管上明晰人形机器人应用范围及法律地位,建立和完善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标准和操作规范,确立隐私保护,推进伦理标准规范等研究,让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