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下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第九十五期公共政策沙龙在杭州金溪山庄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新时代社会智库发展的实践与建设”。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主持本次沙龙。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盛世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国强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沙龙。
金雪军教授结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十年的实践经验认为新时代社会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智库人才引进,建立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二是壮大组织机构,明确研究领域,形成自身特色;三是优化智库科研模式,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战略研究的关系;四是拓展与海外知名智库机构合作,加强智库国际化建设;五是研究制定智库建设评估实施办法;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内生动力;七是大力拓展资金来源,设立智库建设专项资金。
专家观点
李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建设社会智库需重视以下几点:一、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二、当前我国智库建设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及发展趋势。三、当前智库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四、积极探索智库建设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提高智库研究质量。
胡薇(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负责人)
社会智库在发展过程中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1.研究的专业性是立身之本;2.品牌的自主性是处世之基;3.影响的广泛性是成事之道。
未来社会智库发展的建议:1.社会智库本身应当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2.社会智库的从业者应当明确智库定位,更加纯粹的做智库;3.社会智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尤其是配套政策的支持。
胡海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智库来说一定要有明确自己的自身定位,同时要明确你的目标对象,你是为谁服务的,除了服务决策层之外我们同时还服务于市场、服务于社会,在国际上建立影响力,服务于同行。
李刚(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
新型智库新在体制机制,就是在人事、财务和科研组织上要有新体制新机制。为此应该充分利用《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高校、社科院和科研院所在设立新智库时应该选择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形式,登记(注册)为具备为法人资格的社会智库。
鲍健强(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社会智库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一是经费问题;二是队伍问题;三是可控不可控的问题。
王珩(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作为智库的建设者,我们非洲研究院在智库协同创新开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第一,智库建设提升能力建设;第二,学科成效,建立本科、硕士博士学科点;第三,智库建设很好的促进了我的平台建设;第四,带动了人才培养;第五,提升了国际影响,扩大了话语权。
陶韡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服务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
结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建设专业智库的经验和实践,新时代推进社会智库健康发展应在以下几点下功夫。一是主动对接中央和国家决策部门。二是主动加快研究院下属教育部基地转型,向专业化智库迈进。三是主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设立了一批新型智库中心。
于新东(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智库一定是四位一体的运转载体,一个智库的发展、决定有四大支柱支撑:第一,机构。第二,制度。第三,人才,第四,成果。
“智库能力建设的四项修炼”:第一,资讯服务的能力;二,调查研究能力我提出三个“度”;第三,教育材料能力;第四,成果转化能力怎样修炼。
最后,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盛世豪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沙龙为民办研究机构和省内智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建设思路,社科联将积极吸收省内省外专家对浙江省智库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