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磐安县国资办面对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难、抵押物不足等融资难题,在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省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和省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的合力支持下,打造全省首个乡村振兴“政银担”集成创新试点。通过“政银担”合作,将有效缓解三农领域由于缺乏有效质押物带来的融资难问题。同时,通过政府财政支持,金融机构提供利息优惠,降低农业主体融资成本。
当前,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面临着第一、农村信贷服务不平衡,我省农村信贷担保服务能力存在着闲置与紧缺并存。第二、农业金融资源来源单一,外源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贷款,而股权融资、发债融资的比例极小。第三、“政银担”合作力度不足等主要问题。目前,浙江省出台了相关金融政策、金融服务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但由于农村融资主体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规模化、专业化、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向农村提供信贷服务,农村融资的这种特殊秉性决定了对政策性担保制度的高度依赖。
为破解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徐攀、潘煜双教授等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性融资担保作为连接银行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纽带,主动对接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政策体系,利用数据风控核心竞争力,扩大了农业担保覆盖面。但是,面对规模庞大资本金的安全与效率、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农业发展差异等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共同推进。
1.搭建大平台助推“政银担”协同的新机制。一是持续强化与农口部门的协同,以省委、省政府农业产业政策为导向,促进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保险政策、担保政策与农业产业政策的协同力;二是强化与银行的协同,构建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银担协同机制,通过风险分担、业务拓展、风控输出,助力银行对农业的信贷支持;三是强化省市县的协同,按照体系共建、风险共担的原则,推进基层农担服务体系创新,加大支农效应放大倍数;四是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的协同,拓展农业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巩固农业产业生态。
2.利用大数据分析构建农业信用评价体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农业主体信用的评价问题,以政务数据、信用数据、核心平台的交易数据以及生产经营数据为重点,深入集成“一库一码一平台一应用”(一库指农业主体库,一码指“浙农担”信用码,一平台指农业信用服务平台,一应用指综合性融资担保服务),利用“浙农担”信用码进行客户信用画像,构建农业主体“亮码”贷款、“码上”贷款的新模式。
3.构建农户加入产业协会和农联合的激励机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难以界定,大多数农户在生产经营方面仍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势单力薄。组织农户、农民加入农联合和产业协会,会员的增加可以提高农担的覆盖面,并通过农联合出售农产品,不仅可以通过检验残留农药、透明生产履历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而且还可以打造农产品品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担保风险、稳定可持续性交易。
4.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发展的有效途径。核心龙头企业和大型农民合作社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力量。加大对辐射面广、对小农户和贫困户的带动力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的支持力度,可以精准匹配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挥核心企业对小规模农户的引领作用,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现担保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