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村级集体经济是基础和保障。多年来,平湖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出“飞地”抱团发展集体物业经济的新路子,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发展。余丽生等认为“飞地”抱团模式为助力实现村美、民富、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目标,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作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飞地”抱团强村发展的实践
“飞地”抱团强村的核心解决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提高村集体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能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1.实施镇域联建,“飞地”抱团启动。平湖市“飞地”抱团最早起源于镇街之间,由政府安排土地指标和财政资金补助,通过镇街道“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出租)、产权独立,收益归村”的形式,鼓励多个村在工业园区、城镇商业区、城乡一体新社区等区域联建集体物业。2009-2012年,全市实施项目34个,集体年增收1750万元。飞地抱团全面消除了年经常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15个村年经常性收入超百万元。如2012年钟埭街道统筹规划樱花小镇商业核心区块56亩,鼓励全街道5个村分三期建成集农贸市场、商铺、办公于一体的集体物业1.9万平方米,投资3746万元,年租金761.5万元。
2.开展县域合作,“飞地”抱团推进。2013年,按照“规划引领、退散进集、抱团发展”的总体思路,突出“一县一团”,创新“飞地”抱团物业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政策引导集体物业退散进集。市优先收储低散小集体建设土地的复垦指标,村复垦土地补偿资金60-90万元/亩,资金全部用于“飞地”抱团项目。对参与“飞地”抱团的薄弱村,给子每村150-200万元的财政补助;给予3万元/年融资贴息(三年);对重点提升村给子50万元/年融资贴息(三年)。二是土地指标统筹集聚。对符合复垦条件的低散小集体存量建设土地,单独编制平湖市“强村计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集聚到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用于飞地抱团项目。三是公司化运作产权明晰。参建村以腾空复垦小散乱集体建设土地的村为主,同时吸收集体积累资金较多的村,资金不足部分由项目所在地国资出资,采用“土地+资金”、“弱村+强村”、“政府+集体”模式,投资各方按出资比例共同发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四是委托管理收益有保障。项目按照开发区招商引资需要设计建设,建成后由开发区先行租赁标准厂房10年,并按村实际投资额10%支付固定租金。2013年以来,全市实施“飞地”抱团强村项目6个,87%村参建,“飞地”504亩,总投资14.76亿元,已成为一种全省推广的多方共赢发展模式。村集体增收显著地块置换前原集体年收入不到500万元,集聚后集体年租赁收入4490万元,参建村村均年增收69.08万元,最高的村年增收232.49万元。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开发区通过飞地抱团项目,已引进美国万奇等外资企业8家。农村环境生态和谐,“飞地”抱团模式的推进,促使全市关闭300余家承租集体物业的低效,高污染企业,处置租赁集体土地违法码头堆场159宗,使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推进山海协作,“飞地”抱团拓展。平湖和青田两地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帮扶结对关系,2015年,省政府正式将两地确定为山海协作结对县市。介于平湖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指标严重紧缺,很多企业在引进过程中缺乏落地空间。而青田资源丰富,但区域位置及经济结构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16底,青田县经济薄弱村还有266个,占总村数的64%,“消薄”成为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2017年6月,按照“优势互补、互赢协作”的原则,平湖与青田签约合建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项目,平湖青田跨地市山海协作“飞地”抱团项目应运而生。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00亩,首期用地50.3亩,投资额1.95亿元,已于2018年3月启动,建成后每年可为青田县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1950万元。主要做法:一是责任共担。建立两地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山海协作重大事项与问题。二是三供三保,青田“供土地指标、供钱投资、供人管理”,平湖“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三是项目共建。两地建立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互挂互派制度,落实专业干部共同参与推进园区项目建设。并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红色代办”等特色服务,保障项目快速审批、高效推进。四是利益共享。“飞地”产业园建成后,采取包租固定回报和基金扶持的方式,前5年,青田156个经济薄弱村每年获得投资额10%的收益,后五年收益为厂房实际租金加园区企业税收地方所得部分50%的标准奖补给青田。山海协作“飞地”抱团切实将平湖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与青田要素优势、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达到青田壮大薄弱村集体经济、平湖补上用地指标短板的双赢局面。
4.开创山海沟协作,“飞地”抱团发展。从省内“飞地”到省外“飞地”,从“山海”协作到“山海沟”协作,2018年5月,平湖与对口支援的四川九寨沟县签订“规划建设‘飞地’科创园合作协议”,在接轨上海第一站——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共建“飞地”科创园。平湖一九寨沟“飞地”科创园项目位于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规划用地300亩,首期项目总用地80亩左右。项目建设延续“三供三保”模式,即九寨沟县“供土地指标、供钱投资、供人管理”,平湖市“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帮助九寨沟县精准扶贫,探索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平湖样本”。
5.立足共同富裕,“飞地”抱团拓展。2018年8月,启动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飞地抱团”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计划,低收入家庭入股“飞地抱团”项目获取稳定收益,2018年9月22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平湖庆祝活动期间签订入股协议,3225户低收入家庭(占全市低收入家庭总户数的96.1%)总入股金17834.67万元,每年户均增收5530元,最高户可达1万元。主要做法:一是科学设置入股程序。围绕全员持股目标,将2018年6月底全市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信息库3356户全部列入可持股家庭,设置调査核实、部门联审、镇街道确认、公开公示、审定备案等程序,保障入股家庭“公平、公正、公开”。二是多方联动筹集资金。按照“集体出一点、家庭掏一点、银行贷一点、党员干部募一点、企业帮一点、慈善捐一点、结对扶一点、政府补一点”共“八个一点”,广泛发动,群策群力,鼓励政府、社会、家庭多方联动筹集资金,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合力。三是坚持规范高效运作。广泛征求各系统,各领城专业意见,精心设计并建立产权界定、股权设置、股权管理、收益分配、资金管理等一整套制度,建章立制、规范运作、长效管理。
二、“飞地”抱团强村发展的若干体会与思考
1.“飞地”抱团整合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打开了经济发展的空间。跨村域、跨镇域、跨县城、乃至跨省域“飞地”集聚,能有效整合分散的土地指标、财力资本,将地理位置偏远,发展空间有限或者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集中到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区域建高标准、高收益集体物业资产,实现了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让经济薄弱村“抱团取暖”有了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与平台,突破了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实现了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援助,区域的均衡发展,更多要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以是发展的“双赢”或“多赢”。
2.“飞地”抱团推动了山海协作,加快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消除。“飞地”抱团模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输血”为“活血”,有效解决了财政托底后的反弹问题,带领薄弱村“闯”出了一条融合发展、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平湖青田等“飞地”产业园的建设,每年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薄弱村持续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出互利互惠的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下一步在发挥“海”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山”的潜力,依托青田等地优越的自然生态及华侨、石雕等历史人文资源,共同打造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进一步做深做实做全山海协作“大文章”。
3.“飞地”抱团突破了资源配置的空间限制,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形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是历史和地理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共同富裕需要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而“飞地”抱团恰恰打破了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统筹协调、综合利用的过程,为探索东西部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劳务等单方面或综合运用提供了理论及实践的支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飞地”抱团在低收入家庭增收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上进行突破,为探索低收入家庭入股至“成长性好、财政补助比例高、收益好”的企业提供了实践样本,有利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项目运作”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加快共同富裕的实现。
4.“飞地”抱团凝聚了各方力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难点是农民增收难,而强村项目为载体,通过党政主导,入股至经济主平台中的优质“飞地抱团”项目,多方募集持股资金,筹集政府、集体、企业、社会大众及低收入家庭多方资金,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合力,强化精准帮扶,能够带动低收入人群脱贫、增收、致富,有利于实现低收入家庭持续稳定增收。通过产业带动,调动低收入农民积极参与,这才是乡村振兴,农村走上共同富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