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徐林教授接受中国网专访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林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表示:“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软硬件和人才一样不能缺”,该内容被收录于第22945期《公共政策内参》中。

    徐林教授认为:首先应厘清老幼友好型社区的概念内涵。综合既往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发现老幼友好型社区主要包括以下维度:其一,空间建设。这是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硬件”基础,这个空间需要有安全性、可识别性、体验感,并适合社会交往,满足老幼群体的社交需求;其二,氛围和文化建设,即软件投入。除了社区一般意义上的公共服务以外,还要特别关注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这对于老幼群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三,社会参与。老幼社区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没有充分的参与往往会造成设备设施实用性不足,建成后使用效率不高;

    其次,其次应明确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一方面,“老”“幼”是不可分的。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里,有“幼”的地方往往都有“老”,单一地建设某个适老或者适幼“硬件”设施是不合适的。应充分考虑“老—幼”之间的联动,发挥硬软件设施的“多合一”功能。另一方面,“软”的内容不可或缺。在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上应从老幼群体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共性与联系出发,充分考虑老幼群体生理、心理因素,开发适老、适幼的文化教育、公共健康、心理安抚等“软”的配套服务。

    徐林教授结合宁波镇海区骆驼街道具体实践,强调在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的进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老幼的需求及特性,并将其融入社区建设中; 应高度重视软件建设,营造老幼友好氛围;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岗位建设,促进广泛的社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