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艺术乡建”助力浙江省共同富裕

    7月份,周杰伦的一首《最伟大的作品》掀起了一阵艺术热潮。艺术除了陶冶情操以外,又是否可以同共同富裕实现有机互动,碰撞出新的时代火花呢?近几年来,浙江省各地持续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文艺力量和艺术家参与乡村建设,而随着浙江省文联及各级文联组织的介入和参与, “艺术乡建”正逐渐成为浙江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品牌。

    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严力蛟指出,“艺术乡建”以文艺介入乡村建设,重新链接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激活了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创新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治理,从而使乡村获得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事实上,艺术实践参与乡村建设早已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涌现出大批艺术带动乡村建设的成功个案,如意大利的阿库梅贾村、芬兰的菲斯卡村、波兰的萨利派村、日本的越后妻有地区、韩国的甘川洞村、泰国清迈的大地项目等。今年1月,浙江省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在杭州举行,就打造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文艺高峰等问题进行了研讨部署,明确推进“艺术乡建”工作,用文艺方式激活乡村资源。随着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乡村振兴局、浙江省文联正式印发《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艺术乡建”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性纲领和行动方案。

    目前,浙江省内已有众多地区开展了“艺术乡建”的具体实践。建德市委宣传部启动了“文艺村长”项目,围绕百姓文化需求,选派专业人员下乡进村担任“文艺村长”,激活乡村文化建设和需求;丽水市古堰画乡用“+艺术”的思维,激发着乡村资源价值,诞生“丽水巴比松画派”,推动了文旅融合的地方探索;杭州淳安县梓桐镇提出建设西湖村书画艺术小镇, 如今已形成西湖村蚁巢、黄村德隐陶局、写生基地、杜井府前街、梓桐书画院、汽车公园等多点连片格局,为浙江省“艺术乡建”的开展树立了有效范式; 此外,宁波市宁海葛家村的“艺术家驻村行动”等也在积极探索 “外援式”建设向“内生式”发展的转变,培养出了一大批农民艺术家。

    针对当前艺术乡建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在协商中促进村民的艺术认同。浙江很多乡村都有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自然基础,但缺少对艺术附加值的理解与认同,不仅阻碍了地方的文旅产业升级,也会致使一些传统手艺缺少现代化路径而湮灭。例如,针对根雕、木工、编织等传统手艺,艺术家和老师傅应围绕“如何艺术化”展开充分讨论。对于传统手艺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既定的样式或者既定的要求来做活计,但对于具艺术家来说,创作思路的确定和创作思想的碰撞尤为重要。艺术乡建应更多地通过艺术家和传统手艺人的协作,激活地方文化价值,让当地手艺人有展示手艺的机会,也让艺术家有创作的困境,共享艺术魅力和艺术收益。

    其次,培育孵化乡村的艺术产业。艺术可以分为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两类,前者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有故事情节; 后者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等。而“艺术乡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美育,更主要的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故而,通过艺术乡建的介入可以创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作、改良与传播为主体的文化效益、以宜人环境促成旅游业、艺术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相互促进的生态效益,以及以民宿、少数民族文创产品、特色快消品牌等综合形式创收的经济效益,包括:依托线上销售平台,出售绘画、雕塑、书法作品;筹办戏剧节、音乐节,组织地方民众从欣赏到参与演出,并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消费;形成特色的、有主题性的艺术景区,带动周边乃至全国各地旅游,发展文旅产业等。

    最后,艺术乡建要与数字化改革相结合。一方面,推进数字文艺建设转型升级,加快搭建“艺术乡建”数字化网络体系,加快开发特色文艺数字网络产品,丰富服务产品类型。建立“艺术乡建”人才资源数据库、项目信息数据库、成果信息数据库、文艺服务数字化订单系统,提升“艺术乡建”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平台,宣传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格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景观,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构,提高具有本土风味的审美素养、塑造高尚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