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双减”破局关键首在学校教育

    教培行业,古已有之,数千年私学、私塾文化下,这一行业在国人心中文化认同不低。“双减”政策一步步事实上逐步落地,社会上说的教培行业从业者“哀鸿一片”,现实情况倒也说的不为过。那么在这场博弈中,涉及的家长、教培行业、学校三方。看起来作为后者的学校方与此事并无关联,尤其是公办学校,为何说家长愿意培训,或者逼着孩子培训,“民不告官不纠”的,应该涉及的就只有家长和教培行业从业者双方利益博弈,为何学校却成为“双减”政策当前破局的关键呢?

    家长:指挥棒在哪里,家长的投入就在哪里,无分学校教育抑或教育培训。

    不得不说,中国的家长是全球最为重视教育的家长也并不为过。一来,我们文化中传承数千年的重视教育“基因强大”,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多付出一些,甚至牺牲一些,在社会上很正常。不过,对于家长来说,当今社会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为是一种投资,学习好能未来出人头地,甚至就是方便以后找一个好工作,不管教育行业出多少政策,这一目标肯定是普通家长最为迫切的“刚性需求”。

    基于这一现实考虑,教育的指挥棒在哪里,家长为了达成目标,投入就一定在哪里。而当前,我们教育的指挥棒,毋庸置疑,还是落在了选拔与成绩之上。只有承认这一指挥棒的存在,不管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政策参与者,才有讨论的基础。相对而言,在这一指挥棒下,家长作为参与的一方,话语权较弱,无一例外只能跟着指挥棒“闻鸡起舞”,至于是到底选择学校教育还是选择教育培训,家长其实并没的选,只能是哪个有利选哪个,甚至是为了确保优势,只能硬着头皮两个都选。家长费尽心思、占了孩子时间、瘪了家长钱包,无非就是指挥棒的作用。

    教培行业:看似合理,却在“肢解”社会公平的基础。

    就是小学生也明白,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供给少而需求大,商品价值就会暴涨,而需求还在,供给被打压,就会造成“黑市”。就是这样简单的逻辑,塑造了当前教培行业口口声声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不少家长会担心,这样会造成教培行业更加“隐蔽化”,价格越来越高。

    那么,这种观点真的有道理吗?其实只是看起来有道理罢了。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教培行业“隐蔽化”,所谓“一对一”的培训,这种“隐蔽化”的关系结构真的稳定吗?家长如果对效果不满意、学生如果不想培训、检查力度加大、任何一点变数都将击破这种“一对一”的关系。

那么如果放任教培行业发展真的有利于家长和学生吗?从价格上讲,当然越多的商品供给,才能促进市场优胜劣汰,达到价值和价格的平衡。看起来,放开教培行业,大家像超市中选“商品”一样就好,为何还要强管制呢?

    不得不说,教育不是“超市中的商品”。虽然在指挥棒的指挥下,竞争式的升学会有淘汰,但是不得不说,维护这种淘汰的公平才是这根指挥棒存在的真正基础。教育公平是个大话题,绝对公平,没有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能做到,追求所谓绝对公平只是“缘木求鱼”。但是,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公平,就是好的教育制度,古今皆然,海内皆然。教培行业看起来用商品和价格能实现教育的公平,但是任其发展,一定是在摧毁真正的公平基础,如同古代的“学阀”成“门阀”,“门阀”成“军阀”。

    只有公平优质的学校教育,才能最大程度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家长在指挥棒下不问手段,只看效果。教培行业在家长的看效果指挥下,野蛮生长,看似公平,实则“肢解”社会公平的最大基础。这看起来是一个“死局”。当前,只是用政策向这个“死局”先破后立“开第一刀”,那就是严格的“双减”政策。

    不管“这一刀”是否来的过于迅猛?抑或是教培行业从业者口中说的“一刀切”,政策的“刀”已经是离弦之箭。而先破后立,政策真正能落地起效关键就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的破局。

    “双减”看起来在做“减法”,可最终目标应该是做好学校教育的“加法”。政策的扶持、监管、考核下一步理所应当就该向学校教育倾斜,学校的教学质量、师德师风、教师素质,必须像“双减”政策一般迅疾,猛药去沉疴。从管理上讲,裁汰“低质化”甚至是“官僚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从队伍建设上讲,从重从严纠偏教师队伍个别不负责任、师德有失的少数;从全社会上讲,大力发展普惠均衡的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下教育行业就处在这一破旧立新的阶段,阵痛在所难免,但是如果破局关键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这一次缺位,可能真的就是辜负了这次改革的阵痛,甚至日后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