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沙龙(一百六十五):如何科学和民主制定《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2023年12月6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杭州联合举办了第一百六十五期公共政策沙龙,本次沙龙主题为“如何科学和民主制定《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邀请了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蓝蔚青,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陈信勇,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鲍健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剑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李晓钟,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教授陶丽琴,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方智,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恩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规处处长褚福宝,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规处副处长杨利学,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发展处副处长徐小军,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四级调研员龚清波等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

    202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对浙江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工作作出重要决策部署。2023年11月21-24日召开的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与会专家学者基于《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修改稿)》,围绕“如何用法律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展开热烈交流和深度研讨。

    浙江省人大法工委吴恩玉副主任介绍了《条例》的立法背景、立法过程和主体内容。他指出《条例》制定的全过程坚持了立法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引领性,过去有关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专项法规,是小切口的发挥,包括最多跑一次、公共数据、民营经济、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相关内容。而《条例》作为基础型的法规,不同于专项法规的具体详细,应当具有共性制度的特征。并且要借助出台《条例》的契机,清理相关的专项法规,与现有形式不符合的,要通过补充完善后纳入《条例》,并引入营商环境的评价措施,将最新的决策部署和文件精神转化成法律制度与共同意志。同时,《条例》出台要坚持问题导向,贯彻落实省委有关政务服务便捷化、增值化的重大部署。吴恩玉副主任的介绍为后续专家进行深度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奠定了基础。与会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独到视角,对如何科学制定《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展开深度研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对策建议。

    最后,浙江省人大常委、九三学社浙江省副主委、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系统梳理和扼要总结了本次学术沙龙专家们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建议。范教授指出,在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国内外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对《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期望大、要求高、反应强烈,他提出如下五点建议:

    第一,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市场准入不平等问题,如何管好政府这只闲不住之手和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是破解该困境困境的关键。当下,全省各市县几乎都设立了城市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和产业投资公司,三大投资公司垄断了政府投资所有领域,极度挤压了中小微民营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条例》在这方面需要有所突破,需要把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和好政策上升至法律层面固化一下,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让政府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让企业能够“法无禁止皆可为”, 通过立法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隐性壁垒,提高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平等性。

    第二,民营经济需要的不是特殊的政策扶持,而是一视同仁的体制环境和安全保护。特殊阶段推行的五水共治、教育“双减”政策、“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安全生产“亮晒比”、医疗反腐等运动式治理,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也引发了“一人患病,全体吃药”事实结果,这些运动式治理对一些合法合规民营企业造成了伤害,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通过该《条例》要用法律手段禁止运动式治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伤害。

第三,随着政府服务便利化改革不断深入,单纯追求政务服务速度和效率,对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已相当已限。如果说传统的便捷服务是做“减法”,以“简材料、减环节”提升服务效率,那么增值服务就是做“乘法”,为企业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精准化、专业化等全周期衍生服务机制。建议在《条例》中强化政务增值化改革的相关条文条款,鼓励各级政府通过制定正面清单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政务增值化服务。

    第四,在《条例》近百条法律条款中,要能够提炼出若干条全国首创、含金量高、能够有效管用,有利于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的条款。

    第五,人大常委会在《条例》解释时,在人代会上要给各位代表讲清楚《条例》制定背景和整个过程,讲清楚目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堵点、痛点和卡点,征求过多少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反映了市场主体哪些方面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