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无碍”才能“有爱” 无障碍环境理应服务残障人士出行

    近日,武汉一名无臂男子因未持残疾人证无法通过地铁无障碍通道一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武汉地铁就此事致歉,事后该男子开启一场直播,希望改善保障残疾人出行相关制度。本期微评就来讲讲无障碍环境建设那些事。

灵活应用无障碍政策制度

    回归新闻,我们需要理清其中涉及的几个问题,第一是残障人士,第二是工作人员,第三是社会政策及相关制度。有人不禁要问,残疾人需要时刻带残疾证出门吗,要知道有些残疾人本身就不便携带和出示证件。再者如果是明显的残缺,证件不是享用无障碍设施的必要条件,实际情况才应是评判标准。


    工作人员认证不认人,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享受无障碍通行服务必须出示相关证件并通过核验才能通过,但这一规定是为确保公共资源公平合理分配,适用于无法单从外表就判定其为残障人士的情况,不适用于此次新闻事件。另外,社会政策也应该有所完善,比如适当范围内给工作人员留有灵活处理的空间和余地。

    无独有偶,据新闻报道,2023年上海有位74岁残疾老人出行受阻,家门口3级台阶成“拦路虎”,申请安装无障碍通道处处碰壁,无奈自费改造,承担4成改造费。这一事件发生主要源自政策发生变化,根据现行政策,老人只可以申请室内无障碍改造,但室外公用部位无障碍设施建设反而受阻,实事项目不能人性化处理,社会公共服务没有按需灵活变通,反而给民众带来困扰和问题。

    所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制度是行事的标准,但也不能成为阻碍残障人士获得便利的硬性条款,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也应在合适范围内,为其争取最大的利益和方便。

无障碍环境的现实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残障总人数超过8500万人,在国家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6%,他们的出行友好程度、生活便利程度都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那么,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哪些问题?比如部分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存在不合理现象,坡度和角度没有从实际出发,残障人士不敢用,再比如盲道被各类车辆占道,形同虚设而不能用,还有就是部分设施缺乏管理维护,陈旧不好用;乘坐公共交通没有配套专业化服务,比如上下车不方便,公交车不报站导致盲人乘车困难等。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中国残联2017年百城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仅为40.6%,处于较低水准,普及率较低。社会无障碍环境不友好,残障人士就不愿出来,他们不出来,也无法促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退一步讲,无障碍设施建设并不只针对残障人士,还能便利推婴儿车的家长,腿脚不便的老人,提重物的旅客,是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必要条件。

    无障碍环境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应该人性化延伸,大到2024年盲文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亮相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体现党和国家对广大残疾人的关心和关注;小到近期北京民政局婚姻登记服务中心首次使用无障碍格式文件,为一对视力残疾新人全程无障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还有成都地铁显示屏直接标出无障碍电梯出口位置,轮椅上高铁全程无障碍即可进车厢,到达车厢就可坐在残疾人专席,进站和换乘都有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帮助和必要陪同,每年吸引上万名残疾朋友无障碍旅行,这些都传递着社会的温暖和尊重。

无障碍环境便利更多人

    什么是无障碍环境,这要从听、说、读、写、行等多方面考虑,不单单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无障碍,还要关注残障人士心理建设,促成实际需求和整体规划的良性循环。

    经验可借鉴,国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几处可参考,首先是公共交通,比如公交车线路配有轮椅坡道,为听障人士设计电子显示屏报站,针对视障人士的语音提示、下车按钮上的盲文等无障碍设施;其次是服务人员配备和培训,对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无障碍培训,公共场所配有手语翻译,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再者沟通设施,比如设置专为聋哑人服务的电话转换系统;最后,残疾人车位或者盲道等设施如被占用,需缴纳罚款或面临拖车,进一步保障其合法权益。

    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公共场所都要设有“无障碍通道”标识、设施。从国家和政策层面,2023年9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新时代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乡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显提升,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百分之百。

    关注残障人士心理建设,尊重从点滴开始,比如《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条意见》要求各地人民法院应当在诉讼服务场所为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提供语音、大字、同步字幕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服务。社会热心人士、志愿者能带给残障人士温暖,但毕竟光靠这批人员的力量,不具备普适性。虽然从某方面来讲,社会民间力量支持起辅助性作用,但是残障人士如果能凭借社会无障碍设施和公共服务自由出行,岂不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社会对该群体的尊重和一视同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无障碍理念的落实、无障碍设计的推广、无障碍设施的普及,能让社会每个人群自立、有尊严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公众对残疾人生活出行的重视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