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不少北方寒冷地区的“银发族”选择前往南方温暖地区旅居养老过冬,他们的目的地也越来越丰富,为广西、云南等地偏远小城带来新的机遇。近期云南省发出“旅居云南”邀约,提出发展医养旅居、养老旅居等多种模式,全力打响“旅居云南”新品牌。当下旅游已经从传统资源导向型向生活导向型发展,这给众多城市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候鸟式养老点燃冬季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我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正进入深度转型期。根据今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十四五”(2021-2025)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人将超过1亿。城镇“60后”陆续退休,他们有较好的财富积累和社会保障,对养老有着更多的期待和要求。此外老年人对互联网使用程度加深,可以熟练使用高铁游、自驾游等方式,去往更偏远、自然生态更好、民俗体验更丰富的县城、村落旅居也也更容易。老人们的旅居需求正在向专业化、个性化和品质化方向发展,旅居康养服务市场有着巨大空间。
中国北方冬季漫长且寒冷,到南方避寒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除了传统的避寒大省海南省外,广西、云南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也逐渐成为东北老人的避寒旅游目的地。据旅游平台数据,2024年10月下旬至年底,东北地区老年人前往云南过冬的订单,同比2023年增长82%。老人们热衷于挖掘“宝藏小城”,携程数据显示今年冬天银发人群选择去县域游的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近两成,大理市、腾冲、景洪、芒市、巴马、弥勒、大新县等县域及县城成为候鸟老人的“新宠”,这些地方普遍具备人少、价格低等优势,对节俭的老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传统旅居多为异地购房养老,这对经济条件的要求较高,近两年,租房旅游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这对养老医疗相关设施配套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城们也积极抓住旅居的机遇,西双版纳等地打造健康养老目的地,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建立跨区域养老合作机制。各地针对不同旅居人士的特点,策划了丰富的活动,帮助旅居养老人群留得下、待得住,让老人们收获旅居幸福的同时,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有效释放消费活力。
探索康养旅居新发展模式
县域小城们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但为候鸟老人服务,除了一般的文旅优惠政策外,更需要针对老人们的特殊需求进行保障。为了进一步发展养老、康养旅游,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些小城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制定完善的康养产业规划。不少县城对老年人的吸引力仍停留在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方面,候鸟式养老服务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老年公寓、终身教育、户籍管理、公共交通、临终关怀等配套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县城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制定完善旅居产业发展规划,在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旅居项目落地;因地制宜构建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对养老服务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设计多样化、多档次的养老产品;进一步挖掘老年人的康养需求,对不同类型的老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老年人对医疗、交通、餐饮等基本服务有着重要的需要,部分小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较大,候鸟老人的大量涌入,使得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更加紧张,人流退去后又存在闲置设施。需要县城持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同大医院结对等方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医疗、治安压力,对各项服务治理进行动态性调整。南北方城市一起探索异地医疗保障服务,打通就医记录、电子处方等信息藩篱。培育一批示范性旅居养老机构标杆,对民宿等开展旅居养老服务的空间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如进行适老化改造,完善周边生活配套业态,便利老人们的生活。
三、优化营商环境。部分小城对养老旅居社会认知度还不高,导致候鸟老人在迁徙和旅居本地化融入过程中遭遇诸多窘境。当地搭建官方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流,为老人提供康养机构、养老租房、餐饮交通、旅游等信息渠道。官方开发养老旅游线路,推动养老旅居品牌化建设。加强市场监管,避免旅游地宰客、老人受骗等事件发生,推动当地康养旅居产业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