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上午7点30分,一场改写人类技术史的赛事拉开帷幕。2025年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起跑,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的赛道以南海子公园为起点,途经亦庄网红打卡地——泡桐花大道和文博大桥,以及京东、京东方、资生堂、SMC、可口可乐等重点企业,最后抵达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等多项突破的国家信创园。参赛机器人包括宇树G1、众擎PMOI、小顽童N2等22种不同型号。其中,“小巨人队”参赛机器人“北职大‘0306’小巨人“身高仅75厘米,采用刚柔耦合关节技术,可实现拟人化180度大角度运动范围。“天工队”参赛机器人身高达1.8米,最高奔跑速度为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千米,且能在斜坡、楼 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种地形平稳移动,具备带有视觉感知的泛化移动能力。这场由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赛事,不仅创造了“Z型布阵”“ 依次发枪起跑”等机器人马拉松参赛规则,更在金属关节的摩擦声中,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到了真实世界的聚光灯下。这场融合科技创新与体育精神的赛事凭借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热议狂潮。
10点11分,天工队的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完赛,成为首位完赛的机器人,这也标志着“天工Ultra”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程马拉松的机器人。松延动力的小顽童N2机器人则穿着29码童鞋获得亚军,以牺牲速度换取稳定性,成为“小而美”的技术路线代表,其呆萌的外观也赢得了不少网民的喜爱。然而,狂欢背后亦有隐忧:比赛的过程,一众机器人“选手”一摔再摔,令人啼笑皆非,最终在官方完赛名单里的人形机器人只有6款,完赛率约为30%,多款赛前备受大家期待的人形机器人最终都未能完赛。这场半程马拉松犹如一面棱镜,既折射出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也照见了技术瓶颈、成本困境、商业化难题等方面的发展困境。
半程马拉松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开放场景的“惊险一跃”
赛道上的积水石板路与陡坡,成为检验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照妖镜”。 一是续航能力差,绝大部分机器人的续航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需要在比赛途中多次更换电池,;二是机械设计和散热设计存在缺陷,导致部分机器人在比赛中出现机械故障、摔倒等情况,某人形机器人在比赛途中头部掉落,最终以“无头”形态完赛,一些工程师全程追着拧螺丝、喷冷却液,被网友调侃为“机器人维修大赛”;三是机器人生产的个体一致性有待提高,一些参赛企业研发的机器人在装配后出现效果差异,表现不够稳定,在比赛后期发生了更多故障,导致机器人频繁倒地“罢工”。
人形机器人量产化前的成本困境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参赛的人形机器人的造价基本在80-150万元之间,某台机器人单条手臂造价高达2.3万美元,90%参赛机型属于手工定制,一些关键部件例如3D打印胫骨零件目前良品率不足30%,工业级产线建设还需多年。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在《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 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但当前国内企业量产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规模化降本路径。
商业化难题:谁为人形机器人买单?
以一款家庭服务移动仿生人形机器人为例,厂家宣称这款自带轮式移动平台的仿生机器人能较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和行动不便人群,目前市场售价约70万元。如此高昂的价格难免让消费者望而却步,除此之外,当下人形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也较为有限,人形机器人即便大规模成产出来了,又有谁来买单呢?可见,人形机器人要想在商业化赛道实现逆袭,必须将商业化与技术创新同步推进,通过加强技术研发,逐步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逐渐降低生产成本,使价格满足消费者预期。
破局之道
技术破壁。建立国家级人形机器人研究平台,重点突破人工关节、电控系统、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打造沙漠、冰面等极端环境试验区,加速算法的实际场景验证,推动“赛事+产业”数据闭环,通过对完赛机器人的参赛数据进行分析,优化人形机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扩展人形机器人使用场景,通过技术的进步,降低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人形机器人质量和工作效率。
产业协同。从“孤岛创新”到生态协同,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效应,将机器人分解为感知层、驱动层、决策层、供能层等标准化、模块化的组件,培育专攻攻关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通过政府引导,避免内卷式竞争,提高产业协同效应,逐步打破外国企业设置的技术壁垒,降低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