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全球国际组织总数约为7.5万个,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以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国际组织的数量上,中国的占比并不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共有超过六万个国际性组织,而总部设立在中国的只有八个,分别位于北京(四个)、上海(三个)以及海南省的一个。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安全等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这为我国加快推进国际科技组织在华落地发展、加快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组织踊跃加入各类国际科技组织。截至2023年底,各级科技组织加入非政府间国际科技组织达927个,同比增加5.9%。近3年已有17家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目前科协体系2000多位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
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有必要积极引进和发展国际学术组织,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持。国际学术组织选择驻地会将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法制环境、交通便利、语言文化、自然生态等多重因素纳入考量,这些也正是我省吸引和集聚国际学术组织的主要发力方向。对此,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基于调研提出了以下几点积极推动更多国际学术组织落户浙江的政策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元素对杭州、宁波等进行全球化营销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元素对城市形象进行整体包装、系统策划及全球营销,鼓励与国际学术组织合作推出多语言宣传片、纪录片等节目。定向邀请国际学术组织专家纳入城市顾问团,围绕国际议题谋划落地一批重大事件和重要平台,提升在专业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化开展城市外交,以高校、智库、企业等为主推进民间外交,加强标准对接与人才储备
发挥国际友好城市联系作用,支持本地企业和商(行)业协会参与国际学术组织运营管理,加入国际产业标准研究制定,发起新设国际学术组织或推动代表机构落地。发挥浙江大学已有国际合作平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教席、“中非减贫与发展伙伴联盟”等)与全球的联系作用,支持浙江智库和高校院所开展涉外人才培养及向国际学术组织推送,搭建国际学术组织专业人才储备招引库。加强国际学术组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开展智库二轨外交。
(三)为引进和发展国际学术组织制定前瞻性政策
为国际学术组织落地提供优惠待遇。比如给予国际学术组织及工作人员资产购置、税收缴纳、优先购买国际学术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等。为国际学术组织运作建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培育发展国际学术组织专项政策,放宽国际学术组织会员国籍、人数、活动等审批要求,为相关国际人士提供出入境便利化措施。吸引和培养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为国际学术组织在浙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如建立与国际学术组织合作的博士后流动站,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担任学术带头人,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组织工作经历的专家学者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定单独指标和待遇政策。
(四)鼓励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积极“走出去”“融进去”,加强国际参与和发声,打造制度性开放高地
搭建国际学术组织与本地学术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国际学术组织在浙江的影响力。转变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下的“管理者”为“平台思维”模式下的“服务者”,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组织这个国际平台,在国际议事规则框架下,依托我国科研机构及行业企业,与国际学术组织其它成员开展对话与合作,通过打造“产学研会”链条的国际合作模式,由企业提出需求、科研机构针对这些需求开展论证、最后由国际专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带到国家学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