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年轻消费群体崛起,二次元文化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展现出全新的文化活力,不少城市也抓住这波消费热潮,让二次元文化落地为实体产业。今年7月首届上海国际动漫月启动,首次实现CCG EXPO(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Bilibili World(哔哩哔哩线下嘉年华)与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三大动漫展会联动,增添城市的活力和市场空间。
二次元文化发展带来消费新场景
二次元消费形式丰富,涵盖手办、卡牌、服饰、电竞装备等实体商品及数字内容。当下年轻人的消费更注重精神共鸣和情绪价值,围绕二次元文化形成的消费和经济形态,正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庞大的市场增量空间。《从悦己到社交,二次元消费从小众爱好发展为消费新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从2017年的2.1亿激增至2025年的5.26亿。2024年泛二次元周边市场规模达近6000亿元。以“谷子”为例,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预计2029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
一些城市抓住了二次元经济发展的机遇,把二次元打造成为城市标签之一,如上海、成都、杭州等,相关产业和商业活动也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仅今年五一期间,就有将近200场漫展在北京、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落地。《沪游叙事:游戏赋能上海城市发展报告》指出,当二次元核心IP从服务业符号转化为旅游目的地,对二次元爱好者和年轻人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国际动漫月”预计将吸引海内外参观者及消费者超百万人次。
二次元群体,尤其是95后、00后等年轻客群,有独特的线下体验消费需求。快要倒闭的商场转型为二次元谷子聚集地焕发了新的生命,各类产品和动漫的联名活动极大增加销量,城市也会因二次元群体的追捧而增加独特的魅力。杭州拥有《盗墓笔记》《全职高手》两大IP,每年到杭州来体验场景的年轻人们络绎不绝,尤其稻米们(《盗墓笔记》的粉丝)创造了每年8月17日的“稻米节”,杭州也抓住二次元消费机遇,开启了城市和品牌IP合作的先河,并升级为城市文化体验活动,开展线下音乐节、集市,并和与西泠印社、方回春堂等非遗文化传承地联动,助力传播非遗文化。
二次元消费的火爆背后,也存在着对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的不良价值观引导、消费者经常维权无门等问题。政府也对于低俗Cosplay、未成年人高额消费、打赏消费等做出规范。今年2月,上海出台的《二次元商品和服务经营合规指引》明确规定,“对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售二次元衍生品”。政府既要激发产业活力,又要防范低俗化、过度商业化等风险。
打破“次元壁”推动新经济
现代社会消费已从物质满足逐渐转向追求社会认同和自我表达的精神消费,二次元消费的崛起象征着年轻一代文化消费方式的变迁。城市需要根据自己的特色抓住二次元经济消费机遇,将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在二次元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有以下几点可以注意。
1、营造包容开放的城市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二次元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规则,也同以往的消费理念存在一些冲突。对于新生事物城市管理者需要有包容态度,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融合。城市可以通过在二次元消费基础上发展动漫主题街区、二次元夜经济、二次元文旅等方式把线上流量引入到线下,打造沉浸式体验消费,塑造城市新地标,促进当地文化精神消费的升级,二次元友好城市也会成为年轻人友好城市。
2、深挖IP价值,推动本土化创新。各城市可以积极关注当下二次元消费趋势,和自身的历史文化结合,鼓励优秀文化底蕴的创作,将历史人物、非遗技艺二次元化,开发手办、条漫等衍生品,在景区设置IP互动点。如长白山联动《盗墓笔记》,在自然风景之外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陕西和《黑神话悟空》深度合作,在游戏广泛传播后带动文旅消费。西安与《王者荣耀》合作推出“长安赛年”旅游路线,通过文化产品塑造城市形象。
3、规范产业发展,支持优质内容创作。二次元作为新兴产业,二次元圈约定俗成的很多规矩,是反消费者常识的,缺乏足够的规则,需要政府对于产业发展的引导。但当下对于二次元的产业规范和指引较少,大多集中于文旅产业的大概念或是动漫、游戏等细分行业。在二次元产业蓬勃发展之时,一方面需要关注其发展需求,支持和引导优质内容创作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强版权保护,另一方面也对周边炒作、游戏氪金等伤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做出规范,防范“饭圈化”和过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