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抢过票的都知道,不管是买演唱会的景区的门票还是医院挂号吃饭排队甚至是最近抢爆火的labubu玩偶,只要是稀缺抢手货就一定有黄牛的存在。可是令人害怕的是,连黄牛都在与时俱进,抛弃人海战术选择更便捷的自动化抢票。当你还卡在抢票页面耍手机时黄牛团伙已经悄然完成数百笔订单,简直让人绝望。央视新闻近日大力报道有关“数字黄牛抢票”一事,背后是一整套灰色产业链:自动化脚本、刷机群控、数据模拟、甚至外挂AI操作系统。他们转瞬之间便能完成动作,而你呢,五秒之久尚未输完验证码。你预约页面还在转圈圈,他们已经把你梦寐以求的票卖到了二手平台,翻上几倍。
7月22日,北京东城区法院通报的一起技术黄牛案引发轩然大波——90后男子张某某利用抢票软件攻陷首都某知名博物馆预约系统,三个月狂揽94万元暴利,最终被判刑10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据警方披露,当前黄牛已进化出三代技术形态,科技派,人海派和内外勾结派。与旅行社、导游合作截流票源,故宫等热门景点也曝出内部票灰色交易。北京警方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已打掉34个类似团伙,其中15人被刑拘。
科技黄牛滥用科技造成的危害不仅包括打破了票务公平和正常市场秩序,更是加剧资源稀缺和消费者焦虑。严重点更是危害了网络安全和系统公信力以及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加剧了电信诈骗风险。尽管制定了很多办法像实名制购票强化核验等来解决问题,但科技黄牛的手段更为隐蔽,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下,难以真正治理黄牛抢票现象。
如何突破困局,从源头打击科技黄牛,需进一步完善立法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相关部门应推进专项立法,明确禁止外挂抢购、人机协同、线下霸机囤货等具体行为,让执法做到有法可依。像英国政府在2023年推出的《经济犯罪与企业透明度法案》(ECCTA)中的“未能预防欺诈罪”(Failure to Prevent Fraud,FTP) 该罪名强调事前防范义务,即在特定法律或监管框架下,若组织未能在欺诈发生前采取合理且必要的预防措施,将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新法规的落地将责任直接转移给公司,至关重要地,还会波及他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果员工或合作伙伴实施欺诈意图使公司受益,而公司没有建立“合理程序”来阻止这种行为,那么公司将承担刑事责任。而且,现在不再需要证明企业有主观意图,只要存在重大过失或故意忽视,即可追责。
用科技打败科技,如大麦网推出的电子票采用银行级动态二维码,每分钟实时刷新,能有效杜绝截图、仿制、盗取等不法行为;在入园或入场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将票证信息与购票人的面部特征进行匹配,防止票证转让和冒用他人身份的行为。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购票和使用模式,识别异常行为,如短时间内多次购票、多个账号使用同一支付方式、高频访问IP地址等。对于可疑账号,系统会自动标记并进行人工审核,必要时直接冻结账号。在严厉打击治理之时,更侧重从“挖线索”转化为更深脉络的“打团伙”“断链条”。
对商品或服务的发行主体来说,也应积极优化发行策略,挤压“黄牛”生存空间。例如医院可推进分级诊疗,完善基层医疗建设,缓解大医院的压力。部分医院已上线“候补挂号”功能,退号号源将自动顺位补给排队患者,防止“黄牛”抢号后再退号倒卖。景区、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采用人工、系统相结合,场馆、人群分级分类等方法,制定更合理的预约规则。将公众获取票证的方式变得多元化,避免线上预约成为唯一的渠道。加大对公共资源的投入、扩大供给规模、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毕竟,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