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以全国名中医为例,国务院前后五批授予国家级全国名中医共2740人,其中浙江省共有119人。当政策文件里每千人口中医医师数0.62人的指标与山区老农跋涉20公里求诊的现实碰撞,当今年湖南省中医规培招录计划仅为550人,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专业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2024年,浙江中医药发展指数达到80.23,连续3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3.3%,“中医处方一件事”数字化改革建设项目入选首批《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传承好、发展好浙派中医,既是建设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2024年,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浙江省中医药百医千徒项目实施方案》,助推中医药“三支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面对我省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存在的人才能力培养有待提升,育人模式单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杨慧蓉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多渠道增加中医药人才供给。一是构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杏林工程”,开展新一批省国医名师、省名中医评选和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生命健康专项遴选,营造名医辈出的良好氛围,培育中医药新一代领军人物。遴选建设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加强“浙派中医”建设。遴选一批省基层名中医,遴选建设一批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基层工作站,为基层培养一批中医药传承人。二是大力推进“新医科”中医药教育。发挥高等院校主阵地的作用,强化中医药与理科、工科、人文等交叉融合,探索“医+X”的卓越中医师培养模式。扩大高等院校中医药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和中医类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浙江中医药大学省部局共建力度,争创中医和中药领域“双一流”建设学科,支持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建设一流医药类应用型职业本科大学和中医药高峰学科。强化医教协同体系,建立一支专业交叉、学科交叉、院校交叉的医教智能融合教学团队,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深度学习”教学范式改革。三是完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活态传承的有效方式,要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优化师承教育的项目,以老带新,做好传承导师的遴选、传承弟子的录用、传承模式的设计、传承效果的考核等工作,科学衔接学位教育体系,推动中医药薪火相传。四是推动创新培养中医药跨界融合人才。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积极探索“中医+”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加快完善相关行业内服务执行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建立健全中医药统计制度,加快形成科学、统一的中医药全产业链统计指标体系。深入实施浙派工匠等培育项目,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制剂类等跨学科复合人才。
(二)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服务能力。一是推进中医药基层人才技能提升。深入实施“百医千徒”项目,培养一批能较好地继承掌握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技术专长的中青年骨干,优先支持表现优异的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申报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各级名中医评选表彰。建设省名中医、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和省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成立“传统医学知识保护智库”,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在生活的秘方验方挖掘出来,网罗散落民间的中医传人,加强“民间派”中医师队伍建设。加快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培育更多群众身边的好大夫。把中医药作为社会办医的重要方向,鼓励有序规范发展中医私人诊所。二是持续完善医学生定向培养使用机制。按照以需定招的原则,结合基层中医医务人员编制、岗位、财政及人才培养规划,拓展中医类医定向培养规模和专业,指导地方加强生源宣传发动,用足用好定向培养招生计划。争取委编办对大学生村医的编制支持,实施“大学生乡村中医生专项计划”。创新岗位聘用和编制使用机制,鼓励相关试点先行先试,推动在余姚、苍南、德清等地部署开展试点,推动县乡村人才有序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三是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方式实施“山海”提升人才计划。教育、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深入推进《关于全面加强浙江省卫生健康领域“三支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人才“引育留用评”服务体系,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安家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力度,保障薪酬待遇、生活待遇等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切实保障山区26县医务人员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通过“浙医聘”“浙医培”“浙医管”等平台强化山区26县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加大人才招聘、选拔培养、人员培训、职称评聘、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政策支持倾斜,通过综合施策提升山区26县医务人员职业吸引力和就业获得感。建立全省统一的“浙医聘”平台,面向全国加大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招聘宣传力度,积极吸引硕博研究生加盟山区26县。同时协调浙大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山区26县开展医务人员在职学历教育,优化山区26县医学人才学历比例结构。
(三)完善对中医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是用足用好人才政策。以体现临床价值、中医特色服务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为导向,优化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和绩效考核机制。依托我省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医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予以支持。加强名中医人才梯队建设,推进省、市、县名中医评选机制改革。推进中药炮制工等职业(工种)技能人才的培养及等级认定,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好中药传统技能省级竞赛。结合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落实“向用人主体放权”,以大型医疗机构或县(区)域为单位,确定职称审评单元,推行分区审评,自评直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可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等给予聘任。二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在综合考虑理论创新、文化传承、学科建设等维度成果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论文、专著等评价指标。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三是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继续教育培养质量。开展新一轮中医规培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规培骨干师资培训,组织中医规培竞赛,提升学员临床能力。做好中西医结合传承创新双周论坛等项目,逐步实现继续教育项目课程共享、学分互认。依托省中医规培质控中心,加强对规培过程的管理考核,进一步提升中医规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