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0-3 岁托育服务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托育服务质量的核心在于人才。专业的托育人才是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提升家庭对托育服务信任度的关键,更是推动托育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2025 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 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该专业的两所院校。这一举措为托育服务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标志着我国托育人才培养体系从“专科为主”向“本专衔接” 迈出重要一步。
托育人才培养的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和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对0-3 岁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截止2023年,我国婴幼儿家庭实际入托率仅 7.86% 左右,远低于 35% 左右的入托意愿。当前托育行业面临的一大瓶颈便是专业人才的短缺。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托育行业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每千名 0-3 岁婴幼儿对应的专业托育人员数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许多托育机构因招不到合格的专业人才,只能降低用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托育服务的质量。在托育机构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托育人才培养以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培养相对匮乏。专科阶段的培养更多侧重于技能操作,在理论深度和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托育行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托育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培养方案,职业教育以实践为主,培训时间较短,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也制约着托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托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实操经验。但目前许多院校的托育相关专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学生在学校期间难以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进入托育机构后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工作,无法快速胜任岗位要求。
此外,托育行业的职业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托育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压力大,社会认可度不高。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转行,或者在行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因各种原因离开,这使得托育机构的人才队伍稳定性差,严重影响了托育服务的连续性和质量。
对策建议
托育人才培养向本科升级是我国重视托育工作的重要体现,针对托育机构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要建立从专科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递进式托育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托育服务的需求。教育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托育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培养方案,明确各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要求。本科院校的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设婴幼儿心理学、营养学、教育学、健康管理等课程,同时加强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对婴幼儿教育有热情有爱心的老师,打造复合型人才。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举措。院校应加强与托育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托育环境中进行实操训练,掌握婴幼儿照料、早期教育等方面的技能。同时,聘请托育机构的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提高托育行业的职业吸引力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大对托育行业的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托育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托育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职称评定制度,让从业人员看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加强对托育行业的宣传,提高社会对托育工作的认知和认可,营造尊重托育从业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减少人才流失。探索建立托育服务成本分担机制,政府、家庭、社会共同承担托育成本,政府、社会、家庭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推动我国向生育友好型社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