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事权和责任向基层转移,相应的财政权、人事权等资源却并未下移的现象较为常见。这导致基层政府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结构性困境,无限任务与有限资源的矛盾愈加凸显。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是当前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项紧迫任务。为进一步分析基层治理工作现状,有针对性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选取深入调研宁波市乡镇(街道),剖析了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的现状与问题,并结合宁波市2022年3月推出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成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乡镇(街道)“小马拉大车”问题的现状
一是事多面广,基层难以有效治理。二是人少事多,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三是资源要素紧缺,基层难以有效运转。四是层层加码,基层业务压力繁重。五是指挥不畅,基层协同无力。
二、宁波市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
2022年3月以来,宁波市聚焦乡镇(街道)“小马拉大车”问题根源,全面推行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重塑乡镇(街道)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着力推行“减负”+“赋能”组合拳,为乡镇(街道)“瘦身松绑”,有力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宁波市的做法先后被写入省委、中央文件,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展示的模板。
一是重塑管理架构,让基层组织体系更加科学。二是重配人员编制,让基层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三是打通身份壁垒,让基层协同更加有力。四是深化执法改革,让基层执法更加迅速。
三、对策建议
(一)“清单式”明职责,精准“为车减负”
进一步理顺条块权责关系,通过大数据分析统筹资源配置、分类赋能。不同类型乡镇需求和扩权赋能工作精准对接,实现资源的高效统筹和精准配置。同时,加大基层扩权赋能力度,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能有效承接的权责事项“清单式”“精准化”依法赋予乡镇(街道),健全完善县乡权责清单、政务服务清单、属地责任清单,厘清部门间、县乡间职责边界,严格职责准入机制,赋予并明确乡镇(街道)与其服务范围相匹配的职权,划定责任边界、规范责任事项。
(二)“大部制”促协同,着力“为车赋能”
进一步推动乡镇(街道)“大部制”落地见效,特别是进一步优化综合信息指挥室职能,逐步转变乡镇(街道)传统的“工办”“农办”等固定运行模式,形成优化协同高效的运行体系。根据机构改革后政法、社会工作、信访等单位职能的调整,理顺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与党建办、平安法治办等关系,完善闭环高效的运行指挥机制,确保一般事件依托乡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处置办结、重大事件上达区(县、市)社会治理中心处置办结并限时反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治理主体服务群众的专业化水平,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志愿者、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社会力量,积极引导各方面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三)“一体化”强激励,推动“为马增效”
建立健全加强属地管理制度机制,人、财、物由乡镇(街道)统一管理。人员任免、日常管理及工资、考核、奖金均由乡镇(街道)统一负责,保障乡镇(街道)对下沉人员的刚性调控、统筹调配。特别是要抓住考核、补贴、晋升等关键核心,进一步完善各类机制体制,发挥组织、编办、财政、人社、司法、督考、综合执法指导办等业务主管单位专业能力和协同能力,在顶层设计中注重导向判断,在落实落地中解决细节问题。
(四)“准入制”重长效,严防“层层加码”
坚持整体政府理念,横向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理顺监管和执法关系,完善协作联动机制,筑牢监管和执法链条。同时,正确处理增责和减负的关系,严格实行上级部门涉基层事务准入制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在向基层权限赋能的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为基层减负,特别是要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