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共享家长”如何可持续?

    最近,日本推出的“OK奶奶”租赁服务引发社会关注。“奶奶”们通过提供保洁、照顾儿童等服务,收取3300日元(100日元约合4.9元人民币)的交通费以及每小时3300日元的薪酬。其实,我国也有类似项目,不同的是,我们以志愿服务为主。本期微评主要聚焦“共享家长”如何可持续助力儿童公共服务。

    一、“共享家长”模式可行吗?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近年来,社会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加剧,育龄妇女规模减少且生育意愿较低。为建设生育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社会,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儿童公共服务新模式,其中就有“共享家长”模式,其主体丰富,既可以是退休群体,也可以是全职父母,以及工作之余的全职人员,并涵盖接送照看、科普知识等多元化服务。

    比如宁波退休阿姨身穿红马甲,为小区双职工家庭按时接送孩子;成都“共享妈妈”志愿服务队,照顾孩子晚饭并托管辅导;温州“共享家长”轮班制开展共享课堂,订单式开展拼车接送;内蒙古乌达区推广代理家长制,为缺少亲情陪伴儿童提供志愿服务;长沙将该模式延伸到政务服务大厅,为办理业务的家长临时照料婴幼儿。

    总的来说,退休群体相对自由,可以作为主力军。如果能将社区里身心健康的退休老人通过合理方式加以利用,既能盘活这部分闲置的人力资源,也能缓解退休带来的不适,助力其重返社会,找回价值感,缓解双职工家庭无人带娃的窘境。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双职工家庭比例在70%以上,双职工家庭数量相当可观,调查显示,受访中小学生家长中,接近九成表示接送孩子存在困扰。而双职工家庭的子女照料严重依赖家庭代际支持,存在不确定性。

    二、“共享家长”有挑战

    接送孩子有必要。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近1.6万名儿童在城市道路步行中遭遇道路交通伤害,有报告指出,步行过马路的安全风险已成为小学生安全出行的最大隐患。事实上,很多学校门口有护学站岗队,比如杭州有交警护学岗、家长轮流护学岗,这也从客观上说明“共享家长”一路陪同的重要性。

    机遇和挑战并存,“共享家长”背后又会牵扯哪些问题?有人提出担忧,将孩子交给“共享家长”是否也附带安全责任?说到责任归属,从法律上来说,儿童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责任,应由监护人负责,就算监护人将接力棒传递给共享家长,其也是第一负责人。为了避免推诿,相关方可以和共享家长签订相关协议,明确责任划分。

    怎么证明其有照顾孩子的技能,也就是说家长培训怎么开展;怎样合理科学延续,即家长储备力量如何培育,以及怎么依法依规跟学校对接。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对托儿服务的替代,不利于政府和社会投资、发展托育服务。种种问题表明推广“共享家长”模式任重道远。

    “共享家长”模式在短期内是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但从长期来看,仅靠志愿者远远不够,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层面支持,对儿童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全面构建。

    三、各界发力护儿童


    政策层面,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可以提供更丰富、精准、细致的公共服务。比如出台“共享家长”相关政策以及与其相匹配的法律规范,2022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提到,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社区提供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共享家长”也是一种实践形式。

    组织层面,将社区公益和企业运营相结合。社区软件、硬件齐发力,硬件上设置“儿童游乐区”、“儿童阅读区”等儿童空间,为儿童提供临时照料等服务。软件上规范管理,完善“共享家长”长效机制,强化家长队伍建设,诸如组建科普专业团队、接送团队等,丰富志愿服务范围;开展照护、安全等课程培训,设立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作为公益服务回馈,“共享家长”能优先参加社区提供的亲子教育、家庭教育课程,并在社区开展的普惠型公益活动中有优先报名资格。另外,财政可给予适当支持,比如每年评选最佳共享家长,象征性给予补贴,荣誉和补贴能促使公益服务良性循环。

    借鉴国外经验,“共享家长”也可以由企业运营,比如引入类似于招聘平台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意愿的家长报名,经筛选合格后,根据个人情况,提供相应的有偿照看儿童服务。这是用劳动换取等额社会报酬,唯一区别是退休人员再就业,有基础养老金保底,心态会更平和,只将其作为增加收入的方式,而非基本生存所需。

    总而言之,多方共同努力,建立共享互助生态圈,增强社区融合和公共参与,促进儿童志愿服务和商业运营协同发展,赋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