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沙龙(一百九十):民营经济促进法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2025年8月26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杭州兰溪商会在杭州联合举办公共政策第190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主题为“民营经济促进法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主持,杭州兰溪商会执行会长严伟坤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和发言。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一级巡视员张建明,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兼非公经济(浙江)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成员,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会长杨卫敏,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鈄晓东,浙江省求是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何栎,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卫视资深记者夏学民,人民论坛地方部副主任、资深记者金雄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吴中盛,浙江大才申律师事务所(筹)负责人方智等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和媒体的4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知晓与普及、实施成效与影响因素、执法难点与体制障碍、立法完善与配套细则、法治监督与评估,以及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议题,从行政立法、法学与公共政策、产业实践与投资管理等多维度进行深度研讨和互动交流。


    围绕《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重要意义、实施瓶颈与执行障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其在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地位、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制度价值,同时剖析在知晓度不足、配套细则缺失、执法标准不统一以及政府责任落实不力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难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思路与政策建议。民营企业家代表则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直面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既从融资难、合规成本高、政策执行不确定等角度揭示了企业经营的现实困境,又从市场竞争、制度预期与法治保障等方面表达了真切诉求,并提出了务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最后,范柏乃教授在沙龙总结时指出,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根据学科专业知识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紧扣本期学术沙龙的关键性议题,提出了99条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见效和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民营经济促进法》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但在学习贯彻落实过程中还存在法律知晓度与普及率不足,宣传覆盖存在盲区;法律完善性和成熟度不足,配套细则亟待补充;执法标准和规范缺失,执法统一性有待提升;民营企业对法律理解和认知欠缺,运用能力较弱;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足,执法服务效能偏低五方面问题。针对问题,他提出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

    一是加大法律宣传普及力度,消除认知覆盖盲区。针对不同企业群体制定差异化宣传方案:对中小微企业,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宣讲”形式,解读融资、维权等高频需求条款;对县域、偏远地区企业,联合商会开展“法律上门”活动。制作通俗化宣传材料,如短视频、图文手册,依托政务平台、企业服务群推送。建立法律咨询热线,实时解答企业疑问,确保法律知晓度覆盖所有民营企业。

    二是制定法律实施细则,提升法律成熟度。加快出台配套细则,将原则性条款细化:如“创新支持”明确资金申请条件、审批时限,“融资促进”规范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开展地方性政策清理行动,对与法律冲突的规定限期修改或废止,建立“政策衔接清单”。设立法律修订反馈通道,根据企业、执法部门意见,动态优化条款,让法律更贴合民营经济发展实际,解决“落地难”问题。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规范执法行为标准。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定期督查各地执法情况,重点整治“执法不统一、程序不规范”问题。制定全国统一的涉企执法指南,明确裁量幅度,如对同类违法行为处罚区间划定误差不超10%。推行“执法前告知、执法中记录、执法后回访”制度,通过执法记录仪、企业评价系统监督执法行为,维护法律权威性与企业合法权益。

    四是开展法律实施效果动态评估,优化政策落地路径。组建由专家、企业代表、第三方机构组成的评估团队,每季度开展法律实施效果评估,重点监测企业满意度、政策兑现率等指标。建立“问题反馈-整改-复查”闭环机制,对评估发现的“宣传不到位、执法偏差”等问题,责成相关部门限期整改。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确保法律实施效果持续优化,切实惠及民营企业。

    五是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绩效考核,压实政府服务责任。将民营经济发展指标(如民企增速、维权效率、政策兑现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15%。建立“考核-奖惩”联动机制,对指标优秀的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对落实不力的予以通报问责。将执法人员服务民企表现(如企业满意度、法律指导次数)纳入个人考核,与晋升、评优挂钩,倒逼政府及执法人员主动服务民营经济,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