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危险的繁荣:外国人买爆日本楼市

    今年上半年,日本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去年大增22%,创下2007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曾经历房地产大爆雷、深陷老龄化与少子化困境、城市化进程早已见顶的日本,为何会突然迎来房价上涨潮?

    一、外资:本轮繁荣的绝对推手

    拆解今年上半年日本房地产投资数据可见,海外资本无疑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上半年海外资本投资额达1.09万亿日元,同比激增3.7倍,占整体投资比重的34%;在商业地产领域占比更飙升至60%,首次成为商业地产的绝对主力。受此推动,东京以160亿美元的投资额登顶全球城市首位,远超纽约、伦敦等传统金融中心。

    这些外资主力来自三大阵营:北美资本以黑石、KKR为代表,亚太资本有新加坡GIC、香港基汇资本等巨头,欧洲资本亦积极布局;此外,亚洲富裕人群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也纷纷入局。2025年2月,黑石以4000亿日元收购东京花园露台纪尾井町综合大楼,创下日本外资地产收购纪录;同期,基汇资本也完成了对东急广场银座的收购,外资布局动作频频。

    从投资区域和品类看,东京圈占据日本房地产总投资的八成以上,其中写字楼投资占比高达53%,成为外资布局的核心标的。

    二、套利:热钱涌入的核心逻辑

    海量热钱扎堆涌入日本楼市,核心驱动力在于显著的套利空间。

    从收益端看,日本房产具备可观的租金回报:东京核心区公寓租金回报率达3%-5%,大阪更是高达5%-8%;2025年7月,东京公寓租金同比上涨13%-14%,写字楼租金指数更创下17年以来的新高,收益稳定性持续增强。

    从成本端看,日本当前实际房贷利率约2%,远低于美国的6.74%和欧元区的4%;叠加日元长期贬值因素,外币收购日本资产的成本已降低30%,“借美元买日元资产”的套利模式空间显著。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日本楼市兼具抗通胀与避险属性,成为海外资本眼中的“避风港”。短期热钱的集中涌入,直接推升了今年日本楼市的投资热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热钱推动的上涨已明显脱离日本经济基本面,引发日本官方警惕。日本国土交通大臣中野洋昌直言,东京楼市存在“不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的投机交易”,明确指出此类行为不可取。目前,东京千代田区等核心区域已向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对新建楼盘实施“购买后5年内不得转售”的限制政策。据新华社报道,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首次施政方针演讲中,也明确提及将研究完善外国人购买土地相关制度。种种信号显示,面对热钱集中涌入,日本政府已显露政策收紧倾向。

    三、繁荣表象下的三重隐忧

    回望日本楼市发展史,繁荣与风险始终如影随形,历史教训尤为深刻。

    1990年日本楼市巅峰时期,东京核心区房价收入比高达20倍,房价租金比处于50-70区间(即购房成本是年租金的50-70倍),市中心房价每平方米高达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居民杠杆率攀升至68.4%的历史峰值。巅峰过后,楼市泡沫破裂,房价一路暴跌,不仅拖垮了一代人的生活,更让日本经济陷入数十年的停滞。

    对比2025年与1990年的数据可见,当前多项核心指标尚未触及当年极值,这意味着本轮楼市繁荣虽有泡沫,但尚未达到濒临破裂的程度。然而,“外资依赖症”始终是日本楼市的致命隐患——历史反复证明,日本楼市“因外资而兴,亦可能因外资而亡”。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受次贷危机冲击,海外投资基金大规模撤离日本,直接导致部分区域房价暴跌30%,当时高盛等机构纷纷抛售日本房产,市场一片恐慌。2023年的市场波动再次印证了外资的不稳定性:当年外国投资基金和企业在日房地产投资额同比减少30%,创下5年来新低,净卖出额达3700亿日元,为2018年以来最高;新加坡丰树产业以540亿日元出售大阪商业楼,美国峰堡投资集团以400亿日元抛售冲绳石垣市度假酒店,外资撤离迹象明显。

    外资的“快进快出”已形成固定周期:繁荣期集中涌入推高资产价格,一旦市场预期逆转或外部环境恶化便率先撤离,加剧市场下跌压力。外资集中抛售会直接导致房源供给过剩,压低市场价格;而外资撤离在日本楼市中向来被视为“见顶信号”,极易引发本土投资者跟风抛售,最终导致交易萎缩、资产难以变现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楼市的长期支撑逻辑已严重弱化: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不可逆转,人口持续减少,年轻人购房意愿低迷,房地产长期需求必然萎缩。短期房价暴涨与经济基本面改善程度严重脱节,这场繁荣本质上只是国际资本套利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