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城市治理有温度:从“严管街面”到“服务暖心”

    深秋时节,城市的“烟火气”在夜色中升腾。在南昌市新建区的集贸市场周边,我们看到不再是城管与摊贩间剑拔弩张的“猫鼠游戏”,而是一幕幕的温情对话。“你好,请到摊位上经营”“请把电动车停在指定区域内”,这些来自南昌市城管执法队伍中“女子中队”队员们的轻声劝导,正成为这座英雄城治理图景中的一抹亮色。这一现象是南昌市近年来力推“有温度的执法”的生动缩影。长期以来,城管执法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常常被置于“管得严”与“不近人情”的两难境地。而南昌的做法,则是在严格规范与民生需求之间,探寻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平衡。这种平衡,既要守住城市秩序的“底线”,又要回应小微商贩生存发展的“呼声”。如果不能在规范执法与体恤民情间找到结合点,这种“温情”就可能异化为“和稀泥”的放任,或引发“执法不公”的新质疑。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南昌“温情执法”背后的治理逻辑,打通从“严管街面”到“服务暖心”的精细化治理之路。

为何“温情执法”值得探索?

    “柔性执法”在不少城市还是“试点”和“特例”,但在南昌得以系统性推进,其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服务意识与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积极成果。


    一、执法理念的民本转向:从“刚性管控”到“柔性服务”

    过去,城市管理往往给人留下“重管理、轻服务”的刻板印象。南昌的探索,其核心是推动执法理念从“管控者”向“服务者”转变。正如南昌县城管在处理校园周边流动摊贩时,发现当事人周某系生活困难的未成年人后,并未“一罚了之”,而是积极指导周末前往疏导区摆摊经营。这种执法方式,变“对抗”为“对话”,将执法的过程变成了普法和服务的过程,是城市治理从“管治”思维迈向“共治”思维的生动体现。

    二、执法方式的精细化升级:从“一罚了之”到“精准施策”

    “温情”绝不等于“任性”,“柔性”更不等于“随意”。南昌的实践,是建立在精准把握执法尺度之上的。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经营中遇到的新问题,南昌市明确提出灵活采取行政建议、告诫、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这种做法,用“行政指导”代替“行政处罚”,给予了市场主体自我纠错、主动改正的机会。这背后,彰显的是对营商环境的呵护,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深刻践行。

    三、包容审慎的制度化探索:从“一时之举”到“长效之制”

    任何缺乏制度支撑的“温情”,都可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难以长久。南昌的创新之所以值得称道,在于它将“温情”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如南昌市近年制定并推行的《南昌市城管执法领域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少用慎用行政强制措施清单》(“四张清单”)。这一制度明确了“首违不罚”或“轻微违法”的具体情形,其目的正是要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刀切”、过度执法等问题。这一举措,为基层执法者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避免了“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嫌疑,确保了“温情执法”能够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运行。

“温情执法”带来的治理启示

    破解“市容秩序”与“民生烟火”的治理难题,是对现代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南昌“温情执法”的实践,为我们理解当代城市治理提供了四重宝贵启示:

    一、治理思维的转变是根本:从“为城市管人”转向“为人民管城”

    南昌实践的成功,其关键在于从“为城市管人”的权威思维,彻底转向“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服务思维。必须认识到,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管住人”,而是“服务人”。城市管理要“坚持人民至上”,这种角色认知的根本转变,是后续所有柔性、智慧措施能够推行的基础。

    二、精细化管理是核心路径:以“绣花功夫”回应微观需求

    无论是“分种类、分区域、分时段”的差异化管理策略,还是对树池边沿、井盖防噪胶条的细节关注,都表明现代城市治理已进入“绣花功夫”时代。南昌的实践告别了“一刀切”的粗放模式,它要求管理者必须深入一线,以“绣花针”般的功夫,精准回应差异化的民生诉求,在细微处彰显治理水平。

    三、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须同频:重塑规范亲清的执法环境

    智慧平台和AI识别是高效的“工具”,但其最大价值在于支撑“首违不罚”、线上审批等制度创新。技术的意义不止于提升效率,更在于通过流程再造,为“温情执法”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重塑更规范、更亲清的政商关系与执法环境,让“人情味”与“数字化”相得益彰。

    四、“温度”是激发合力的关键变量:变“被管理者”为“共同伙伴”

    当市民从“被管理”的对象,转变为城市建设的“啄木鸟”和“体验官”时,治理的合力便会自然形成。南昌的实践表明,这种因“温度”而生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所激发的社会能量,远比单向的行政命令更为强大和持久。这启示我们,一流的城市治理,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的深刻实践。

    “温情执法”的案例生动地表明,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探索在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的深刻实践。它需要精细化的“精度”,更需要“为人民管城”的“温度”,将市民视为共同体的伙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法治的刚性与人文的关怀在城市空间中完美融合,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既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人民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