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发展,是浙江省“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展望“十五五”时期,国际经贸环境将处于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历史阶段,为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张善坤特约研究员提出针对浙商出海应对措施的对策建议。

国际经贸环境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1.全球化格局重构与规则演变不断显现。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
2.国际贸易数字化转型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正深刻重塑贸易形态。一方面,数字服务贸易迅猛增长,另一方面,数字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

3.世界绿色经贸体系加速形成。随着全球超过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绿色贸易已成为新的竞争赛道。
4.多边贸易体系治理变革持续推进。二战后建立的以商品贸易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治理体系,已难以适应服务贸易,尤其是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
5.全球经济增长步入爬坡过坎时期。2024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告诫大家,鉴于一系列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将面临10年的“微温增长”。与此同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将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挑战。
浙商出海的应对举措
面对上述国际经贸环境与挑战,建议广大浙商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1.强化战略主动与本地化融合,增强可持续发展力。
积极利用和依托我国众多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实现借船出海、抱团发展。同时,可以借鉴华为的“黑土地”模式,即在任何国家投资时,必须同步实现本地化就业提升和技术升级,通过与当地产业链深度绑定形成利益共同体。支持“链主+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出海,由龙头企业在东道国搭建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共同嵌入当地生态,通过创造就业、技术合作和合规经营,真正扎根海外市场。

2.提升合规经营与ESG水平,增强国际化发展成色。
在规则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合规是生存的底线,而积极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实践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设立首席合规官,系统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将ESG理念从“被动合规”提升至“主动价值创造”的战略高度,积极参与国际ESG认证,并总结自身在环境友好、社区贡献等方面的最佳实践,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全球企业”形象。
3.充分利用各种自贸协定,增强国际市场拓展能力。
中国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出海企业要熟悉并充分运用这些经贸协定所带来的关税减免、投资优惠、通关便利等政策,以更好地开展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特别是要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政策红利,包括原产地证明、40%累积规则等。与此同时,要努力巩固欧洲、美国和东盟等传统市场,不断开拓非洲、中东、南美等其他新兴市场。
4.借力系统性出海支持体系,增强“走出去”发展保障力。
浙江省政府正着力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浙商应积极利用这一平台,获取从涉外法律、知识产权到财税金融、风险预警等“一站式”服务。同时,要密切关注并运用好政府出台的贸易便利化政策,例如外汇管理部门新近推出的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等9条政策措施,能有助于解决出海中的实际金融问题。
5.推动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浙商需要持续苦练内功。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引领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民营企业提供产学研一条龙服务、创新平台和实践载体。同时,依托中国制造业规模优势,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双向赋能,从而在海外市场建立起难以替代的全方位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