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不讲级别 不摆资历:佛山与宁波 谁更有魅力?

    聊过佛山的历史、文化,就开始进入与宁波比较的正题了。看了上回的评论区,相当部分读者认为,宁波甩佛山几条街——毕竟,宁波的级别更高、名气更大、基础设施更好;教育医疗资源,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副省级,配置当然也比佛山强。要光看这些“硬件”,我们的话题,大概可以结束了。

    然而,这种“讲级别、摆资历”式的比较,又有什么真正意义呢?如果行政级别,就能决定一个城市的前途。那如何理解,苏州的经济实力,碾压绝大多数省会、直追北上广深呢?如何理解,同为计划单列市,大连目前GDP仅为佛山的70%、厦门60%强,排名逐年下滑,近年来(2018年起)完全无缘“新一线城市”榜单呢?没那么简单吧。所以,看问题还是得更深入一些,寻找更加客观的角度。以下,仍然按“南北经济漫谈”系列《微评》提出的:“地利+人和+天时”的维度,对两座名城进行比较;继续找寻城市兴衰,背后隐藏的规律与密码。

一、地利:第一港口 VS 副一线城市

    1、宁波

    论“地利”。宁波的巨大地理优势,与无锡比较时说过,不多重复了。202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1.72亿吨,连续12年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三。这个古称“明州”,“海上丝绸之路”三大起点之一的东南历史名城,毗邻上海、杭州,背靠长三角经济腹地,制造业基础扎实、产业集群众多;向外,可以扬帆出海、远涉重洋;向内,可以沿钱塘江、长江北上,直通内地。加上深水良港、不淤不冻,地理之突出,全国城市虽众、罕有其匹——能够相提并论的,香港、上海、深圳、泉州、广州,寥寥数城而已。说实话。这样的地方,只要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仅凭大量的原材料、产成品进出,就势必带来庞大的资金流、物流、人流——经济发达、人群富裕,倒应该是常态。哪怕某一天,它的存量财富全部“清零”;只要世界经济格局,咱们的体制、政策不变,不出二十年,又将重新变得繁华似锦、财富如潮。

    2、佛山

    相比之下,佛山地处珠三角,坐拥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区域内也是水网密布。比如,辖内的“三水区”,就因北江、西江和绥江在此交汇、形成“珠三角源头”而得名。但佛山本身,位于广州以西的内陆平原,并不沿海;当然就没有海港。这方面,远不如香港、深圳、东莞、珠海,与宁波相比,运输物流优势就更瞠乎其后!然而。经济地理,并非只有“通江达海”这一个维度。佛山,还有个得天独厚的优点:与一线城市、千年商都广州,从地域相邻到产业配套,都无缝对接!这无疑给它近年的高速发展,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

    仔细观察中国城市,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副一线”。啥意思呢?就是与北、上、广、深比邻,显著受益的城市。相对应的,就是津、苏、佛、莞。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线城市巨大的光环映射下,它们竟也越来越璀璨夺目!除天津受多种因素影响、明显掉队外,苏州(以及临近上海的南通)、佛山、东莞,都发展得风生水起,成为当仁不让的“新一线城市”,排名逐年上升。

    以佛山为例。生活在珠三角的人,都熟悉“广佛同城”概念。广州、佛山,本来地理上就无缝衔接,相距30几公里而已;这些年,政府加大地铁、轻轨等交通投资力度,使得佛山居住、广州工作,完全成为现实(大家的房价,可相差一倍以上)。当然,“副一线”也没那么简单。比如,江门、清远市也广州相邻,怎么经济就差得远呢?对。问题还在,产业基础与配套、融合。

    上回说到,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南海发展迅猛,号称“四小虎”,相似的还包括番禺——这三家相邻相生、虎虎生威的县域,统称“南番顺”,几乎融为一体,成为珠江西岸最耀眼的明星。后来,顺德、南海黯然并入佛山,番禺并入广州(很有趣,番禺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广州人)。另外在佛山,装饰建材是重要的主导产业,陶瓷、铝型材等占相当比重;而广州受香港影响,1990年代以来,房地产发展为支柱产业;“华南五虎”很早便名扬天下。这刚好严丝合缝、“一条龙服务”。综合这些因素,佛山就成了名至实归的“副一线城市”,对接广州、相得益彰;实力不断壮大,终于能与强大的宁波相抗衡。

二、人和:海洋弄潮儿与闷声发大财

    1、宁波

    强调地理因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因素对经济的巨大影响。我们在《微评》中反复强调,“所有经济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经济学的基本定义中,“企业家精神”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一样,是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以前说过,上海人引以傲的方言,其实是“宁波+无锡”话,再加点苏北口音的混合体;上海人、宁波人用各自的方言交流,不会有任何困难。何以如此呢?那是因为上海开埠后,当地经商、办厂当老板,财富、地位令人羡慕的,多是宁波、无锡人——他们的口音更“强势”,容易被模仿;慢慢地,就演变成了上海话。

    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商帮”,作为“浙商”的典型代表,与潮汕商帮、闽商等齐名,体现出明显的“海洋精神”特质:有胆魄、有见识,善于在巨大的风险中把握机遇,做时代弄潮儿,“财商”天分极高;当然,也不乏勇于投机、赌博,游走于边缘的成色。从老一代“宁波邦”虞洽卿、邵逸夫、包玉刚、黄宽诚……到当代的李如成、郑永刚,从来就不乏杰出的商业领袖。

    另外。宁波这个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就声名鹊起,富裕程度全国领先,并非仅靠一批大企业家。恰恰相反,大量的小老板,弥漫整个城市的商业氛围,才是它真正的底色。从产业布局看,市区传统的纺织服装、家电业,鄞州、镇海、北仑的金属加工、电子、汽配、机床、化工;慈溪、余姚的小家电、轴承、塑料,宁海的模具、文具,象山的建筑、海洋农业……中、小、微企业多如牛毛,它们未必知名,却专注于细分行业领域,机制灵活、效率很高,共同成就了“制造强市”宁波。

    2、佛山

    与名震天下的宁波商帮相比,佛山几乎没啥存在感。好像,没有什么说得响的巨商大贾?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让我们回到,曾引用过的那张图片:

    类似的富豪排行榜很多,这张也未必有多权威,作个参考。如图,全球最有钱的50名华人,居然有37位(74%)来自广东(20)、福建(9)、浙江(8)三省,还是令人感叹。而广东的20位,怎么分布呢?汕头(5)、潮州(4)、顺德(4)、揭阳(1)、佛山(1)、其他(5)。显然,潮汕商帮(含潮、汕、揭)10人,高居榜首;可顺德、佛山(按县域)加起来有5人,排第二!大名鼎鼎的“周大福”珠宝掌门人郑裕彤,也是顺德人。那怎么没听过,什么“佛山商帮”呢?

    对。这正是佛山(含顺德、南海)一带,企业家最大的特点:“闷声发大财”。做自己的事、挣自己的钱、过自己的日子就好。何必到外面大肆宣传呢?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对财富的态度,与其他商帮没什么不同;可对“望”这样的东西,兴趣低到冰点。上篇提到,佛山顺德区北滘镇,藏着两家巨型民企、世界500强——美的电器、碧桂园;毫无争议的家电、房地产全国第一,“宇宙最大”。换其他企业,只要规模搞大,集团总部早搬省会城市、甚至一线城市了吧?可广州、深圳近在咫尺,它们就呆在镇里,毫无搬家的想法;同时,几乎也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荣誉表彰。如果不是去年岁末,美的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这家公认全国最强的家电民企,老板姓什么,估计没几个人知道。

    没错。历来以沉默、低调示人的佛山,不知情者,特别容易被“假象”所迷惑。这大概也是相当部分人,觉得佛山怎么能和宁波比肩的原因。当然了,佛山不仅有出类拔萃的大企业,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同样多如牛毛,产业集群非常发达,与宁波很相似。上篇说过,不展开了。

三、天时:人口流入,长三角与珠三角

    所谓“天时”,我们定义为经济大势变迁、宏观体制与政策、地方主要管理者的能力与作为等,内涵非常丰富。篇幅所限,只从一个角度切入观察:人口流动。

    人口的流入(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原因。近十年来,“中心城市化”的经济格局越来越明显。表现为:全国人口源源不断地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经济圈的一、二线城市集中;其他省,则表现为大幅向省会城市集中。它显著推进了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增长;但越来越高昂的居住成本、紧张激烈的教育竞争,大幅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成为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灰犀牛”,这是题外话。

    宁波、佛山,无疑就是这个经济大势中的表现佼佼者,也是明显受益者;表现仅次于深圳、广州、杭州、东莞、成都、长沙、西安等特大热门。“七普”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常住人口940万,近十年增量180万,增长24%;而佛山常住人口,已达950万,十年增加了230万,增长了32%之多!当然,近十年的“人才增量”(大专以上学历增量),宁波89万、佛山85万,宁波胜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宁波比佛山约高4000元/年。

    人,既是劳动者、更是消费者。作为近年来人口净流入排名靠前的强市,经济表现强劲、房价坚挺,非常符合逻辑。从流入数量看,佛山高出宁波一截;而从层次看,宁波稍稍胜出,可能与其副省级城市定位,科、教、文、卫等更发达有关。佛山的弱项,可能也在这里:经济总量不小,但产业结构比较传统,转型升级不够;新兴产业,比如数字经济、创意产业、新能源等成色不足,这方面,与朝气蓬勃的深圳、东莞比,差距不小。

    说到这里,我们的佛山VS宁波,基本告一段落了。几千字的小文,实在不足以描绘这两座魅力十足的城市,以后有机会再聊吧。总体来看。当下,佛山的“硬件设施”、城市定位、综合实力,确实还不足以、匹敌东南名城宁波;但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在“广佛同城”的背景下,潜力不可限量。再过若干年,也许,我们将得到另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