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成了高考后的新话题。今年,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设立“宠物”本科专业引发热议。有人说,宠物行业门槛低,无需系统高等教育;也有人认为,高校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宠物领域人才,有利于促进宠物行业正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本期微评就来讲讲宠物那些事儿。
一、服务社会就是正业
宠物专业是正业吗?首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伴侣动物普及化,宠物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宠。有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预计到2030年将接近婴幼儿数量的2倍。也就是说,人的消费需求将会迁移至宠物身上。高校经过大量调查和充分论证,得出宠物产业已成为畜牧学科新的增长点,且已经形成较大规模,设置“动物科学(伴侣动物)”专业,符合社会结构的变化。
其次,高校热门专业也在更新,从20世纪90年代的对外经贸,21世纪初的房地产专业,10年代的计算机到20年代的人工智能。虽说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但也面临激烈竞争,部分毕业生无法从事所学专业,存在专业错配现象。然而,宠物专业的人才对口率相对较高,比如产业链各环节的高端医疗、食品研发、科学繁育等方面都有较高行业壁垒,急需具有伴侣动物科学知识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
宠物行业的兴起可否分担部分就业压力?近年来,宠物行业相关新工种应时而生,比如,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服务犬驯养师”作为新工种正式入编。宠物专业的教学科研、企业管理、技术咨询等工作成为就业新方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动物诊疗机构、政府和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和组织,对宠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注册的宠物相关企业已超50万家。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从业人数已突破百万人大关,新兴职业层出不穷。
二、小萌宠有“大生意”
当下,宠物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城镇犬猫数量在2024年达到1.2亿只。《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宠物市场繁荣主要跟人们情感需求增加、电商平台兴起等原因有关。再者,年轻人占据宠物消费市场半壁江山,其精细化、多样化、亲情化等特征加大对宠物市场的要求。
宠物消费市场不仅涵盖宠物食品、玩具、医疗、美容、寄养、驯导服务等领域,还发散到公共的空间和生活。交通领域,各家航空公司根据航距不同制定999元至1500元的宠物机票价格,在机票淡季还能实现增收;铁路部门推出高铁宠物托运试点,试点期间按照里程执行360元至860元的梯次收费。
住宿领域,宠物友好酒店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024年,中国宠物住宿市场规模约100亿元。还有“宠物友好”商场、咖啡馆都有助于带动消费。此外,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开展萌宠嘉年华等各种形式的萌宠线下互动活动,带动周边客流,提升商圈销售额。
近年来兴起的AI科技为宠物经济添砖加瓦,比如智能喂食器、健康监护等带有科技含量的宠物健康管理工具,以及宠物智能训练,交互陪伴的智能化设备。年轻人倾向于通过科技产品增强与宠物的情感互动,《2025三大养宠趋势关键词》显示,宠物语言翻译器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近740%,《2025宠物行业消费趋势报告》指出,61.5%的用户愿意为宠物的“情绪健康”付费,智能设备成为养宠刚需。
AI和宠物结合还延伸出AI宠物,即形似萌宠实为机器人,其价格因品牌、功能及市场供需差异显著,上千元至上万元不等。小萌宠里有“大生意”,但对于宠物行业创业者,同样面临复杂的成本结构、激烈的市场竞争、严格的服务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约束等多重挑战。
三、放眼全球看宠物
宠物经济起源于发达国家,《2025宠物品牌网红营销生态报告》提到,全球宠物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飙升至5000亿美元。面对庞大的国际市场,中国宠物用品出口保持增长态势,国产宠粮、国产宠物智能设备风靡全球宠物圈,华人占比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撑起“反向海淘”半边天。特色用品“圈粉”海外,比如邢台的猫砂年产量居全国第一,远销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宿迁发挥木材加工传统支柱产业,生产的猫窝、猫爬架等宠物用品远销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也就是说,国内生产的宠物食品和宠物用品已经进军海外市场并且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未来,发挥物美价廉的优势,继续抢占国外市场是国内宠物行业相关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国外大学设有兽医科学、动物科学等与宠物相关的学科,毕业生会从事宠物医学、护理等专业工作。国内的宠物美容等行业基础岗位门槛不高,从短期来看,科班毕业生没有明显优势。中国农业大学新开的“宠物”本科专业,虽覆盖伴侣动物品种培育、营养代谢、饲料加工等课程,但可能停留在学术层面,无法对接行业现存痛点。
如何构建“宠物友好型社会”,规范“养宠行为”,引导学生进入企业、政府部门,用专业知识推动解决城市养宠矛盾,规范行业标准、完善政策法规是一个新课题。
宠物经济正当时,内销和外贸两手抓。报考宠物专业,从事宠物科研、管理等岗位都是新的就业方向。专业无高低,虽有冷热门之分,但也能交叉研究,催生新的产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