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险是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2024年以来,我国绿色保险发展进入系统性构建与深化的新阶段。中央层面上,顶层设计加速落地。一是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保险专项指导意见,明确了分阶段发展目标与“双轮驱动”的实施路径;二是将绿色保险融入国家绿色金融与“美丽中国”建设全局,强化跨部门协同;三是拓展巨灾保险责任范围,显著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地方层面上,多地结合区域特色深化实践,探索出如推动高风险领域环责险从自愿走向强制、以及将森林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纳入保险保障等创新路径。从市场实践看,绿色保险规模与质量齐升。截至2024年末,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达3331亿元,提供风险保障超330万亿元。在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呈现出从传统的资产损失补偿,向覆盖技术性能保证、市场信用背书、碳资产全周期管理的价值链保障延伸的新趋势。同时,保险资金持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头部机构绿色投资规模均超千亿元,ESG投资理念已融入资产配置全流程。
近年来,浙江省绿色保险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2023年,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绿色保险保费超37亿元,服务保障逾1.2万亿元,绿色保险业务增量占总业务增量的86.5%。但是,浙江省绿色保险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存在多个问题与挑战。如企业投保意愿不够高,对绿色保险的风险管理效果存疑、绿色保险对绿色研发阶段和无形资产风险覆盖不足,绿色保险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绿色保险政策分散,联动管理不足、绿色保险供给方承保基础薄弱,政策激励不足等问题仍需及时解决。
对此,廖中举和周佳松对推动绿色保险助力浙江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绿色保险政策体系,建立多部门政策联动机制
一是进一步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及其他绿色保险险种的政策体系。规范绿色保险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要素。将绿色保险保费补贴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额度,允许企业将绿色保险费用支出在税前列支。按照企业所属的具体行业或材料来源等多维度对绿色保险进行分类和细化,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对环境污染风险等级较高的特定设备、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规定与量化,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绿色保险模式。二是促进多部门联动管理。促进金融监管、生态环境、科技、经信、财政、税务等多部门的联动管理,建立整合提升绿色保险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会商机制,实现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工作联动,进一步提高我省绿色保险政策联动落地的有效性。三是政策激励兼顾企业和保险公司。健全绿色保险制度体系及政策协调,合力发挥保费补贴及税收优惠的杠杆作用,既扶持企业也壮大保险公司。在给予企业保费补贴的基础上,同步出台针对保险公司开发绿色保险产品的专项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创新奖励等,以弥补其在风控与定价上的高成本。
(二)探索“绿色保险 + 科技”等新模式,推进绿色保险供需对接
一是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探索“绿色保险 + 科技”等新模式。结合地方生态优势,加快绿色保险产品创新步伐,拓宽服务领域,构建多场景、全方位的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保险保障水平。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继续探索创新“绿色保险+服务”“绿色保险+科技”等发展模式,建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绿色保险服务体系。二是搭建绿色保险信息共享平台。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手段,采集分散在政府部门、企业和保险公司的各类信息资源,搭建跨行业、多层次、广覆盖的绿色保险信息共享平台,为保险公司设计企业专属保险方案、开展绿色保险风险评估和费率厘定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撑。按照“总体规划、统一设计、总分结合、各方共享”的原则,确定平台建设的牵头和参与单位,急用先行,分步推进。
(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绿色保险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投保率。组织各地相关部门联合保险机构采取动员会、座谈会、培训班等形式,增强对绿色保险的宣传力度。针对政策补贴流程、补贴对象、补贴原则等进行宣传,通过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保费补贴政策内容,刺激绿色保险的有效需求。此外,针对绿色保险执行效果进行宣传,总结成功经验,制作保费补贴纪录片,通过线上及线下结合方式,推广补贴成功案例,提高企业绿色保险参与度,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让利企服务政策更好发挥作用。二是加强绿色保险人才培养。引导有条件的保险企业创设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绿色保险创新中心等特色研究机构,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专职于绿色保险研发与推广。进一步鼓励保险公司通过与高等院校、第三方机构等组织的合作,培养和储备自身的绿色保险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