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推动浙江民营企业出海 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当前国际经贸格局和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加,国内竞争进一步加剧,走出去谋篇布局已经成为民营企业谋求新发展、寻找新空间、重塑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和抓手。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走出去”水平一直居全国前列,新时期要继续发扬浙商敢“闯”敢“创”的优良传统,助力浙企走好、走稳出海之路,推动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张善坤特约研究员等提出了推动浙江民营企业出海,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对策建议。

    一、浙江民营企业出海基本情况

    (一)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2024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33262.2亿元,同比增长10.0%,占浙江出口的85.2%,出口实绩民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达到100361家。浙江民营企业抢抓发展机遇,“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积极开拓欧美传统市场以及东南亚、中东、中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品质出海。

    (二)“走出去”蹄疾步稳,国际化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浙江民营企业备案境外企业1848家,占比98.3%;对外投资备案额176.7亿美元,占比98.2%。如海亮集团与132个国家或地区的近万家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等业务关系,先后在越南、泰国、欧洲、美国、印尼等13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与收购生产基地。浙江20家省级以上境外经贸合作区,17家由民营企业主导开发运营,截至2024年底,境外经贸合作区已吸纳入园企业超1250家,其中1/3以上为浙江企业,累计带动国内货物出口约280亿美元。

    二、浙江民营企业出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合规风险加剧。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经贸摩擦、大国间关系变化等都给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较大挑战。如特朗普政府随心所欲的关税政策给国际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冲击;欧盟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构筑,碳边境调节机制等绿色规则持续出台;墨西哥拟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以换取美国对墨西哥产品免税等。同时,企业合规能力不足,存在意识薄弱、组织体系缺失问题,在适应平台规则、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劳工标准差异等方面仍需提升,超三成企业反映在东道国投资及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合规问题。

    (二)政治、战争、风俗、宗教等非经济因素干扰企业海外市场正常运营。海外国家众多,且各国国情各异,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存在很大差异,叠加战争、动乱、领导人变更、政党轮替及反对党作用、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等,浙江民营企业出海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如中东市场宗教文化色彩浓厚,2024年对中东市场的跨境电商退货率高达18%,远高于欧美市场的5%。同时,大多数跨境电商品牌意识薄弱,缺乏优质选品和深耕产业的意识,例如某义乌小微跨境电商在创业初期跟风选择当下热门产品,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货物滞销。

    (三)国际化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海外业务拓展。浙江民营企业对具备研发、跨国管理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调查显示仅有7%的企业拥有20年以上出海经验,31%的企业有6-10年经验、40%的企业只有不足5年的经验。开拓海外市场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海外用工成本高、跨境管理难等现实挑战,如浙江某特种基础工程公司反映,企业外语人才覆盖率不足,熟悉国际法律、税务的专业顾问缺口大。

    (四)投融资获取困难,容易受汇率波动、抵押形式等影响。浙江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但国内金融机构对出海企业的支持力度有限。受外汇管制影响,海外客户的收款只能跟当地公司结算,汇兑损失较大。同时动产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采用内保外贷形式且国内授信、保函额度无法给境外子公司使用。以境外建筑工程为例,带资承包项目比重越来越大,现有金融政策制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三、促进浙江民营企业出海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部门联动,协同推动民企出海。一是合力推动商务人员出海便利化。加强省外事办与外交部、商务部合作,为企业提供签证申请指导,简化流程,并持续推动其他国家畅通商务人员申办签证渠道,争取更多签证配额和便利政策,优化整体营商环境。二是加强海外经贸资源整合。建议由商务部门或贸促机构牵头,统筹分布在商协会、工商联、侨届等海外经贸资源,有序谋划产业园、海外仓、物流节点等网点建设规划,高水平建设好国际经贸网络,服务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三是提升政策协同效应。将参展资源、信保资源、外事资源等向民营企业倾斜,全力推动拓市场、抢订单。支持和引导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和海外布局,打通资金、人员国际便利化,提升企业国内国际布局产业、产能的灵活性。四是用足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帮助企业用好原产地累计规则,更加灵活地进行产业布局,建立更精细更完善的产业链分工体系,降低最终产品的生产成本。用好原产地证书、原产地声明等,更好享受关税减让,提高协定优惠税率的利用率。

    (二)优化服务生态,做好出海服务支撑。一是建设“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仓储、物流、营销、支付等国内服务业出海,在为海外民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自主商贸渠道、物流网络、支付体系等,建立起法律、财务、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服务平台,协同应对国际化中的合规挑战。二是鼓励企业“抱团出海”。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同一产业链供应链的企业组建出海产业联盟,推动共同参与海外商务考察等活动,在海外同一园区拿地、建厂等,解决企业出海供应链配套问题,加强浙江企业产业链韧性,更好地抵御来自国际的竞争,提升浙江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加强国际商事法律服务,探索绘制律师事务所海外服务网点地图,健全完善与“走出去”企业的联络渠道,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精准匹配。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贸易救济制度,提升应对救济水平。推动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合规体系建设,编制《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合规指南/手册》,为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公共化合规服务。

    (三)加强人才培养,更好驱动企业出海。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政策支持力度。会同行业协会等定期举办人才培训交流会、高质量出海服务商大会等会议,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资金补贴等优惠。二是推动各主体间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校企联合育才机制,建设高校学生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式”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兼具外语能力、跨文化管理经验及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优化人才引留政策。围绕人才认定、居留、安居、子女入学、职称评聘、职业发展等关键事项,推动 “一件事” 向“一类事” 迭代跃升,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四)强化金融赋能,护航企业扬帆出海。一是强化“真金白银”支持力度。成立“走出去”产业基金,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跨境资金流动问题,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二是提供更多融资担保渠道。协调金融机构,在企业资产抵押、境内企业和境外企业担保等方面提供更多灵活的融资渠道,改进境外投资授信政策,统筹利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融资。三是加强海外投融资风险防范。帮助企业做好尽职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监控等,优化海外投资结构与合同条款,探索建立海外投资保险、海外投资亏损准备金等制度,帮助企业化解海外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