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网金融未来落脚何处 融合时勿忘“金融”之本—金雪军

互联网大会已经闭幕,但是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发酵,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改变人们以往的认识,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给民资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然而,这两年来,不管是P2P网贷公司还是项目众筹,这些被寄托更多希望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却频频传出失败的声音,那么民资试水互联网金融的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在中国(温州)民间资本与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上,记者专访了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浙江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金雪军。

民资“触网”抢占先机

“未来的三到五年,将会颠覆现有的金融体系”。在金雪军眼里,互联网金融有着广阔的前景,利率市场化、国内外资金流动自由、金融资产上市交易、民资发起筹建银行……也正因如此,浙江民资纷纷抢占先机,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但最本质的原因还是企业对负债的依赖,金雪军说,温州的民营企业长期以来经营严重依赖负债,包括向银行借贷,如果银行贷不到就向民间借贷。但是银行放贷的特点就是需要抵押担保,这个硬条件把绝大多数的企业拒之门外。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发展,正是因为它成为了银行融资的补充。

事实上,浙江的互联网金融也在迅速兴起,除了阿里巴巴以外,目前浙江互联网金融从业企业数量超过300家,包括P2P网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理财平台、互联网金融技术服务公司等,其中P2P企业数占到三分之一。

论坛上,P2P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P2P网络借贷提供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突破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务的垄断,为个人直接参与借贷业务提供便利。但今年以来,P2P平台风险事件频出,对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融资体系挑战巨大。金雪军认为,这原因归结于P2P网贷公司只是把自己定位于信息中介,最后导致资金无法安全回收。事实上,在发生借贷时,P2P还得强调信用中介的身份。

谈及一波又一波的P2P“跑路潮”,金雪军非常强调行业规范,监管部门需要设定一个准入标准,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设立资金需求,建立退出机制,让资金托管,并加强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得越充分,就越能得到信任。”

金融“联网”大势所趋

“作为另一个热门话题,众筹受到了人们欢迎。”金雪军说,之前要开一家咖啡馆,需要一个人筹集100万元才能做,但是现在依托互联网,只要有100人每人出资1万元就可以实现,这也大大拉低了融资的门槛,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现阶段的热点。

尽管众筹改变了融资的模式,实际上“咖啡馆众筹”项目却面临诸多的考验,包括经营管理和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后续的股权纠纷问题。金雪军说,作为互联网创新的又一典范,众筹有着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但是众筹更加适合影视、出版、设计、音乐、游戏等“项目制”比较突出的项目,同时更有利于项目的推广。但是基于本身的缺点,他也在呼吁,监管部门仍然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规范。

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金雪军说,除了P2P、众筹外,现在第三方支付、电商小贷也已经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大趋势下,民资要搭上互联网金融的快车,还需要在“大数据”上下工夫。金融的本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而信用的基础是信息。信息也将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要的资产,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正好为金融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也为信用的建立与巩固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思维从某一种层面来说,就是用户体验,这种体验将不断“刺激”金融创新和技术拓展。金融业在互联网的扶持下,将更彰显优势。

原文链接:http://www.wzrb.com.cn/article589026sh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