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就业升级与技能提升”为主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盟就业总司国际研讨会(2016)在郑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欧盟委员会就业、社会事务和包容总司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联合承办,劳动经济协会协办。来自欧盟和中国的专家学者齐聚郑州,评估并回顾了中国和欧盟就业升级与技能升级的变革,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就业升级与技能提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具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文斌,欧盟委员会就业总司司长德特莱夫·艾科特(Detlef Eckert)、就业总司分析部经济分析师约格·派斯(J?rg Peschner)、居住和职业环境促进基金会项目总监约翰·荷雷(John Hurley),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纪委书记张桂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姚先国,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建民,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高友才等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谷建全在开幕辞中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创新和战略部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对劳动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优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推动劳动力就业升级和技能提升对河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姚先国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表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并非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而是要改善制度供给,以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发展动能,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制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约格·派斯(J?rg Peschner)发表了题为《劳动力市场与欧盟经济展望》的演讲,他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近年来欧盟大多数国家的就业率有所增长,但是由于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欧盟28国的就业率要想在2020年达到预期的75%存在一定困难,而从长期来看,劳动人口的缩减将给生产力的增长增加很大的压力。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李政新在发言中表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必须强化“供给侧意识”,实现人才供给的优化,为此,应该做到“合”“提”“新”“改”,具体来讲就是聚合资源建设协同育人机制、提升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创新职业教育和培训供给方式、改革职业教育和培训评价监督机制。
此次会议促进了双方在相关政策领域的政策选择、立法和相关问题的国际对话,为中欧学术交流持续深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原文链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