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创新主题论坛于2017年2月26日在杭州举行,论坛上揭晓了2016年度第二届浙江经营者创新奖。
颁奖之后,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浙江省省政府执行委员、中国经营者俱乐部浙江分会会长姚先国教授首先分析了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他说,经济发展的大势在年初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关心,所以我们都要开这样的讨论会,今天我不想说一些数字,也没有做PPT去描述政策,主要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到底怎么看经济趋势?大家都说好与坏,好与坏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同一件事情,对有些人来讲是好事,对有些人未必是坏事,比如下雨,对出行的人是坏事,但对旱了很久的农民来讲是好事。经济也是如此,某些产业正好赶上了特殊的需求,于是机会很多。有的产业需求发生变化,那么就很困难。所以,判断形势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标准,不管社会怎么看,不管其他人怎么看,这是要讨论的问题。
第二,我们讨论形势对企业家,对于一个一个不同的行业或者是不同企业来讲,你去研判形势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从讨论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你准备把这些信息怎么转化为你的行为和决策,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讨论和思考。在浙大教书30多年,经济管理学科和实际联系很紧。这几年,我们也经常讨论形势,作为政府的咨询人员,也经常和政府和企业家讨论。现在,大家说形势好的没几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家说到形势总是忧心忡忡。在两次课堂上我对企业家说,你们认为形势好的举手,结果一个都没有。一开始一个女企业家举手起来,发现大家没有人举手就把手放下去了。
怎么看形势?首先看定位。我们讲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往往是以速度作为标准,经济增长下来了,以增长作为标准。另一方面,对老百姓来讲把挣钱容易不容易作为标准,挣钱难的时候就是形势不好。可是,从中国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我们现在根本不是追求高增长的时候。因为现在我们是转型发展时期,是经济发展转换的时期。中央的文件或者是各地方的文件也好,都是在讲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的动力结构。在转型时期,这个时候至少是近期的目标,是如何尽快地实现转换,转换需要成本和时间。我们政府也着急,我到宁波和温州等地方调研,往往政府比企业还着急,企业比居民还着急,居民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没有这么悲观,这几年强调民生,再加上过去的积累生活确实有好转,最着急的是经济下行的地方官员,实际上,这不符合我们现在大势的要求。我经常打比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过去的增长方式确实带来了很多弊端。
所以,资源存在利益不行,人们的获得感和高速增长不对称,社会的稳定以及很多问题,产品低端,低成本竞争,效益越来越差,这些企业家感同身受。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经济发展尽管速度很快,但是有病,有根本性问题。所以我们转型是要“治病”的时候,一个人要治病,还要参加马拉松,还想得冠军,想要跑那么快,这可能吗?所以不要以增长速度快与慢来衡量形势好不好的标准。更何况我们的速度在全世界已经很高了,最近出来是6.5还是6.3,浙江还要高一点,大概7左右。6%—7%是非常高的增长率了。过去30多年持续10%以上,习惯了,稍微低一点就觉得不习惯,好象大难临头似的。但是在美国,增长3%是很难得的高增长。更滑稽的是,前不不久看英文电视,德国一个季度增长了0.4%,用的是“强劲增长”,我们涨6%还唉声叹气。
所以,我们不是追求高速度的时候,当然有高速度最好,我们不是要高速度,而是要高质量,有效益,能够真正让人们和全社会共享,有获得感的增长。更何况现在横向比较,我们在全世界经济一枝独秀。中东地区、南北地区动荡很厉害,美国特朗普上台,他是不靠谱的人,大家都在观望,他上台讲的一些话是胡话。欧盟退欧,非常紧张,带来很多问题,而且还有连锁反应。所以环顾世界,中国有什么对手?我是看不出来。最近,有一个视频,新加坡的大使在联合国发言,在那里教训特朗普:你现在是老大,做出老大的好样子,不要派军舰去南海到处惹事。他说:为什么?因为下一个老大肯定是中国。你这个老大作出坏样子,下次中国也跟着你这样,把军舰开到加利福尼亚巡逻,跟着你惹事。所以,换一个视角感受就不一样。
1998年的时候遇到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下来,当时国内一片焦虑。1999年我去乌克兰开会,是国家转型研讨会。当时我讲的PPT也比较悲观,比如经济遇到什么困难,在下滑等等。讲完之后,当时代表都跑到我们这里说:姚教授,你们的经济增长8%、9%,你们的财政收入增长百分之十几,我们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不要说你的增长,我有你2%或者是3%都不得了了,你还说什么困难?人家是这么的羡慕我们。
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明确,现在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现在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经济。需求又取决于什么?需求取决于居民的收入。现在浙江马上要进入高收入体,人均1万美元左右。这个时候的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过去经济发展这么快,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加上企业家,用低要素成本生产出大量的低成本的产品,然后低价满足国内和国际上的需求。过去我们主要是靠挣穷人的钱,为穷人生产。后来生产过剩,1990年第一次出现过剩。后来,又大力的对外经济,对外发展,大量出口成为拉动增长的动力。
我们内在的矛盾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马克思过去讲的话,现在相信马克思的话已经很少了,但是一些根本原理可以立住,即我们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人民群众相对不足的需求消费直接的矛盾,因为大量的产品过剩,于是靠输出到国外。到国外也主要是满足那里的低收入群众的需求,我们的产品都是低端,价格很低,就像《共产党宣言》描写,我们用廉价的商品成功摧毁了一切野蛮民主仇外心理的长城。
为什么我们要转型升级?因为我们的产品还是低附加值,低成本支撑着低价格,对我们来讲,主要是低收益,这样下去,我们消耗了自己的资源,让农民工拿很低的工资,满足了低收入群体需求,可是他不领情,这样循环下去,在国内也是如此,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过剩,现在产业大量的过剩。所以我们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提升产业的层次和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国内居民收入,使他产生良性的循环。
转型背后靠什么支撑?靠创新,创新的成功案例很多。大家不要把创新看作是充满鲜花,是非常惬意的日子,创新是创造性地破坏,当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出来之后,把原来的产业要创造的七零八落。比如手机行业,过去很多巨头,比如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说倒就倒。这里面,创新资源越是聚集,企业越是关注,这种领域竞争越激烈,这时候越需要自己的独门秘笈。现在是创新转型时期,企业家必须用新的视角看形势。
因此,现在看形势不是哪一个地方增长的快,哪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好,企业家的利润就高。我问一些企业老板,你的工资成本高,还是利润高,有很多老板脱颖而出:当然是利润高。我分析西门子,我在德国也实习过,他们的工资很低。我们现在真正要向更有竞争力,发展水平更高的阶段转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现在正是爬坡的时候,所以大家要有心理准备,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形势。以前是随便拉点关系,无论做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出去,那时候乡镇企业都发展了。但那个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主要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放到全球来看,现在还是一枝独秀。我不相信印度可以很快赶上我们,文化传统足以把它拖垮。我说这个话,不是让大家高枕无忧,而是告诉大家冷静的、客观的、用转型的视角和创新的背景看我们的形势,我们只是增长速度下去,但是体量很大,盈利空间还是很大,尤其是转型时期,很多新产业需要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过去,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严重背离,“剪刀差”,现在慢慢缩小了。我们现在是发展中经济,发展中经济和发达国家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不仅仅是经济水平,更重要的是发展结构。国外的一产,比如美国、德国,最直观的指标是,你的产业结构和产值结构是否一样,或者是趋同。过去,10%的农业产值,但是我们有60%到70%的人搞农业,我们二产有20%的人,但是我们的产值要赚到50%到60%,现在慢慢地在转换和调整。发达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真正差别在这里。现在中央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大力地提倡社会的发展和协调,就是要解决二元结构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判断经济形势需要新的眼光。
第二方面,作为企业家研究形势是干什么?每年有经济形势分析,一个大研究机构一本又一本,企业家很忙,没有时间看这些东西。你们分析形势要达到什么目的,目的一定要清楚,有目的有标准才有选择。你一定要致力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的发展和宏观形势和经济发展形势内在的关联是什么,不是整个国家就决定了你的发展,一般来说国家也好,大家也好,实际上是差异化。即使宏观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即使经济增长困难一些,你到底有没有机会?你要抓住的机会是什么?一定要带着这个眼光。现在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企业家越来越像政治家,大家一起讨论宏观大势或者是内幕的东西,我们学者都不知道这么多,还有企业家和政治家走的太近。另外政治家越来越像企业家,到处抓项目谋发展。有很多地方,监管要转变,本身这个措施是让政府退出市场,规范化地管理,让企业家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更加法制化。可是,很多地方的做法是,大项目都是领导盯住,副市长、书记等全程盯,说是为企业服务,当然他们是帮企业做好,这比过去大有改进。但是,该叫企业做的事,市场的事,就应该放开,就应该程序化和公开化、规范化处理。
关于研判大势,我觉得企业家应该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商业机会,那么自己要有头脑,在座的会员都是高层次,应该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强调打造智库,也接触了不少的企业家和政府的官员,有些企业家不是带着很明确的问题来咨询,而是问:应该投资什么?你觉得发展什么产业好?我觉得大家对市场的关注,对市场变化的分析,对需求动向的把握,这些方面(要多关注)。
我们一定要主见,这些对一些信息才不会迷茫。我的一些学生和朋友对市场非常敏感。其实现在商机很多,尤其是产业结构转换的时候,普遍的制造业要从新的制造业的提升。现在服务业发展有很大的空间,比如在医疗方面的开支,人均只有美国的1/9,就业率是他们的1/6,还有教育、休闲、旅游、文化等很多产业,我们有新机会。再加上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有很多新的动向和需求。在座的企业家们,能够花力气,好好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和已经在做的市场,同时研究要进入的市场。浙江的企业家对市场的敏感度最高,而且浙江的创新环境在全国最好,这个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广东想学浙江的特色小镇,很多东西在引领全国发展,因此,浙江的企业家要有这样担当的意识和领先的意识,把下一步的做好。
温家宝讲:“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从何而来?我觉得信心来自于信任。现在企业家很多担忧来自于对市场环境的不信任,我们在提醒政府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其实信任是一种资本,信任是社会资本,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所以为什么朋友是财富?因为朋友是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能够给你带来支持。所以,我作为咨询委员,经常和省里建言,现在最需要加强的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建立法制化和市场化为基础的新的信任机制和合作机制,因此,在座都可以来推动,为什么朋友是财富,就因为信任,信任可以促进交易,所以现在新的机制是如何促进人们合作。无论是人力的积累,还是诚信,浙江都是走在全国前列,诚信方面浙江排第一,当然这是几年前的数据。
在座的会员们可以以诚信为核心,共建新的合作体系和合作网络,促进大家共同的合作,一起发力把浙江省的转型创新推到新阶段,继续引领全国的发展,祝贺大家在新年取得更大的成果,谢谢!
原文链接:一点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