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雁南归,南雁北飞。
季节性的迁徙不只是候鸟的专属,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当中,像候鸟一样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建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清洁着城市的大街小巷。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但是,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乡村之中,儿童留守,老人空巢。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据《中国社会报》报道:“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爱护,易发生溺水等意外事故,受到人身伤害,养成各种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徐林教授看来,未能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社会治理必须开创新的方式。而对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治理,必须以民生为切入口,以传统为催化。
浙江省仙居县是典型的山区县,经济发展亦相对滞后。
该县的“慈孝仙居”项目尝试着将政府主导的基层社会治理与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有机整合,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动员社会资源、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管护等民生难题的新路子。该项目成效显著,大大改善了农村基层治理状况,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图片来源:源自网络)
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徐林教授看来,“慈孝仙居”项目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它以农村最弱势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作为帮扶对象,切中民生问题的要害,准确把握住了政府施政与民众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其次,“慈孝仙居”项目兼具民间自发、政府引导的双重特征。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慈孝仙居”项目的社会基础,民间自发性则是该项目的重要支撑,政府的政策强化了民间的习俗和自主治理的形态,也将潜藏于民间行为中的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基层治理体系中。
第三,政府给予民间最大的政策空间,坚持了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方向。宽松的政策环境大大激发了民间的活力,使项目发展有了广泛的人力资源基础,保证了可持续性。
更重要的是“慈孝仙居”项目的成功告诉我们,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首先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政府-社会之间的契合。以民生项目促进社会建设,以社会建设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及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这一正反馈是仙居实践提供的最大启迪。
由此,徐林教授建议:
当前民生建设(特别是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议借助这一契机,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引导村民在政府引导下以自治组织的形式参与,力求实现民生工作与社会建设之间的正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