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一带一路”语境之下的转型升级

    在去年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中,李克强总理就彭博社记者所提出的关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方面的问题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为被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阴霾所笼罩下的世界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一带一路”战略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贸易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微信图片_20190512163806.png

图片来源:网络

    近期,英国脱欧进程再添变数,不论最终的脱欧结果如何,英国方面势必会进一步在欧洲以外再寻求一个可以替代欧盟市场的“替代品”,以增加其在后脱欧时期的周旋余地。届时,摆在英国面前的将会有2个选项,一个是自己的传统盟友-美国,另一个则是具有4亿中产消费群体的中国市场。若选择与前者合作,那将会充斥各类的不确定性,毕竟作为“逆全球化”排头兵的美国,是否会愿意去和英国就贸易方面进行合作?如果愿意,那又会通过哪种协议框架,来维系两国间的互利?   

    而相比之下,与中国的合作,对脱欧后的英国来说,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就是“全球化”的拥护者,在货物、资本以及服务等领域均具有大量的需求,且鉴于我国进口服务贸易的逆差,意味着英国企业与其产出的服务在中国市场还是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因此,在2019年,英国很有可能会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增加与我国的贸易往来,以此来抵消脱欧对其自身的影响。同样,以上的逻辑也将适用于欧盟市场,因为对于欧盟来说,他们也亟需一个能够替代英国市场的“替代品”,以减小英国脱欧为其所带来的冲击。

    基于以上推演,中国与欧盟、英国的关系在即将到来的2019年中,会因为“逆全球化”势力的存在以及“英国脱欧”的进一步推进,而变得更加紧密。其中,“一带一路”将在整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中欧以及中英间多领域的往来提供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带一路”的语境之下,如何为外资企业的来华投资提前做好准备?如何为内资企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打好基础?

微信图片_20190512163807.png

(图片来源:网络)

    武汉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辜胜阻就“政府如何为经济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

1.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这方面改革的顶层设计要具有三大突破:一是要避免改革设计的随便化,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停留在小修小补;二是要避免改革主体的部门化,避免让既得利益者设计改革和推进改革,导致部门锁定;三是要突破靠土地和人口红利发展经济的制度设计模式。要高端设计,深谋远虑,强调治本,通盘考虑,靠改革的制度红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2.深化垄断行业和国企改革。要切实制定和执行有关政策,打破国有资本在垄断行业独大的局面,推进民营资本进入银根、地根、物流、路桥和信息等高垄断领域。

3.深化财税和分配制度改革,关键是要通过减税减费政策获得双重效果:一方面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推动、迫使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优化政府服务,打造契合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政务环境。

4.深化教育制度改革。目前的教育制度无法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一是企业招不到人。劳动力结构出现结构性失衡,有职业技能的人严重短缺,大学生过剩,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对称;二是短工化现象非常严重,尤其突出体现在创意产业和中小企业。要反思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通过强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教育等途径,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优质的劳动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