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丽水、衢州、台州等浙西南典型城市的留守儿童集聚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方法,整理与分析亲子分离对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教育福利影响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及其受亲子分离属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水平较高,区域差异较小,而心理健康福利水平相对最低,尤其母亲单独外出情况下的留守儿童;在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上,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比省外更高。除此之外,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留守儿童总体福利水平方面,丽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水平较低,而衢州、台州留守儿童教育福利水平较低;在亲子分离时长上,丽水父母外出7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水平最高,而衢州亲子分离2-3年、4-5年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却较好,亲子分离2-3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福利的负面效应较大,与之相比,台州随着亲子分离时长增大,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和教育福利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亲子间联系频率上,衢州亲子间联系频率越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水平越低,几乎不联系的留守儿童各方面福利得分均较低,这与台州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与之相比,丽水市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和教育福利得分随着联系频率的增加先增后减,可以看出亲子联系过于频繁和联系联系间隔较长均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由此可见,目前浙西南典型地区的留守儿童福利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母亲角色缺失的负面影响较大,省域外亲子分离空间负面影响大,首三年亲子分离负面影响大,以及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较少等。基于此,本课题从政府、社会、学校、留守儿童父母等多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亲子分离;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浙西南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动下,以及改革开放后城乡流动限制的解除,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取经济收入外出务工,同时因外来务工者往往不能与迁入地居民同等地享有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教育等公共政策,因而很难向迁入地实现家庭的整体迁移,更多地是选择把非劳动力子女留在迁出地,进而出现大量的“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现象(陈刚,2016)。据统计,2016年中国农民工接近2.8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9亿人,同年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1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69%。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留在原籍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段成荣,2016),而亲子分离是留守儿童最本质和最核心的特征(唐有财、符平,2011)。2016年,国务院强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为亲子分离所引发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和健康等诸多问题,势必会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徐文健、冯廷勇,2017)。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叶敬忠、孟祥丹,2010),但对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问题之间具体的关联机制缺乏认识和判断(唐有财、符平,2011)。那么,亲子分离如何对留守儿童群体内部福利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 譬如,留守经历对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福利影响和意义是否相同? 留守时间较短的儿童与留守时间很长的儿童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一样? 双亲分离与单亲分离对留守儿童的福利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围绕亲子分离不同的具体模式和状况做出更细致的研究,以期增进我们对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问题之间具体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农民工基于其子女成长角度来形成的外出打工决策提供一个更为科学的依据。
浙江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丽水、台州和金华等城市(浙江省团校研究中心,2016;朱小烽、马云,2017),而这些城市隶属于浙西南地区。基于此,本课题从亲子分离的形式、时间、空间、时机等维度,构建不同维度的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的影响的理论框架,然后以浙西南地区为例,对其理论框架进行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部分学者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自身存在的健康(廖传景等,2015;周遵琴等,2015)、教育(聂鹏,2012;范先佐、郭清扬,2015)和生活(黄芳、凌辉,2018)等方面福利分析;还有学者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留守儿童福利的某种外部驱动力对留守儿童福利影响研究,如王树涛和毛亚庆(2015)、侯珂等(2015)、杨铖和刘建平(2017)、佘凌(2009)、陈曙和王京琼(2016)、常芳等(2013)、夏小玲(2012)分别基于农村寄宿制、班级结构、家庭氛围、体育参与、营养信息干预、音乐教育视角,探讨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福利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或生活福利)及教育等方面展开(丁继红、徐宁吟,2018)。基于此,尝试从这三方面进行文献归纳与梳理。
2.1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研究
(1)亲子分离是否影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亲子分离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不良饮食习惯(吴玉菊,2013),城市学龄儿童无论在饮食习惯上,还是在膳食营养摄入方面,均优于留守儿童(叶心明等,2016),这与魏惠兰等(2017)研究结论则恰好相反。
(2)亲子分离是否影响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孙晓军等(2010)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友谊冲突或背叛,这与罗晓路和李天然(2015)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而黄芳和凌辉(2018)研究则认为,与非留守初中生相比,亲子分离对留守初中生在同伴欺负状况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2.2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研究
(1)亲子分离是否提升留守儿童营养健康存在争议。目前关于留守儿童营养健康问题的研究很少(龚正涛和杨勤,2009)。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分离,但可增加家庭收入,这对留守儿童的营养健康产生正向影响(陈玥和赵忠,2012),但也有学者发现该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田旭等,2017;孙文凯、王乙杰,2016)。Nguyen(201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亲子分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留守儿童健康影响存在差异。
(2)亲子分离是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亲子分离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差异;不同亲子分离时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差异(朱斯琴,2016;刘红艳等,2017)。与之相比,还有学者则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Stevens & Vollebergh,2008;Gao et al.,2010;徐为民等,2007)。
2.3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影响研究
(1)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教育机会影响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就学率具有负面影响,父母未迁移的子女在就学率和上学时长(年份) 上更好(段成荣等,2005;McKenzie & Rapoport,2006;Lee,2011;Yao,2012;潘璐和叶敬忠,2014)。与之相比,部分学者则认为亲子分离利于提升留守儿童教育机会(段成荣等,2014;联合国儿基会研究报告,2013),因为外出务工父母的汇款能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机会(段成荣等,2014;Yang,2004;Borraz,2005;Bryant,2005;Hu,2012)。在此基础上,还有学者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不同教育阶段与亲子分离不同模式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影响不同(杨菊华、段成荣,2008;杨菊华,2011)。
(2)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教育结果影响尚无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男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负面影响(肖向梅等,2012;郑磊、吴映雄,2014;薛海平等,2014;姚嘉等,2016;Kandel & Kao,2001;Amuedo-Dorantes & Pozo,2006; Heckman & Kautz,2016;丁继红、徐宁吟,2018),而且这种负面影响不太可能通过提高家庭收人来抵消(陶然、周敏慧,2012)。部分学者研究结论与此相反,认为亲子分离对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及侨乡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均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所寄回的汇款能减少这种负面影响(胡枫、李善同,2009;Stark and Bloom,1985;Stark and Taylor,1991)。与国际务工、移民不同,我国乡城间流动的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其外务工所寄回的较少汇款能否减少父母照料缺失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值得怀疑(姚嘉等,2016)。还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并没有必然的优势和劣势,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关系(李庆丰,2002;雷万鹏,2011)。
2.4 评述
综上所述,已有关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影响研究日益增多,但仍然存在如下不足:①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健康和教育方面影响的研究结论依然存在诸多争议,尚无定论,同时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学等理论;②已有研究主要将“亲子分离”作为研究背景而非研究视角,缺乏剖析亲子分离的模式、时刻、时长、距离以及沟通的频率等多个维度对留守儿童福利水平的影响;③ 传统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缺乏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鉴于此,本研究尝试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和教育学等理论,构建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浙西南地区为例,探讨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水平的作用机理及空间效应,这也是本课题在学术上的承接和创新所在。
3 研究设计
3.1 指标体系构建
3.1.1亲子分离属性界定
(1)亲子分离形式包括单亲与子女分离、双亲与子女分离;单亲与子女分离又分为父亲单独与子女分离、母亲单独与子女分离两种情况
(2)亲子分离时间维度主要是指父母外出打工从而与孩子分开的时间长度, 即儿童留守的时间长度,在此通过父母外出打工的年数来反映;
(3)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主要是指父母亲外出打工的地理距离,问卷中提供了本市内、省内其他城市、省外、国外、不清楚等选项;
(4)亲子分离是一个空间和时间分隔, 但并不代表亲子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中断,而亲子间联系的频率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
3.1.2 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将留守儿童对福利水平涉及满意度方面指标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在此对其进行分别赋值100分、75分、50分和25分。结合儿童福利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取对留守儿童福利影响程度最大的几个指标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然后将其进行归并分类,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表1)。
表1 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三级指标权重Wi |
心理福利 | 情绪 | 抑郁 | 0.0856 |
暴躁 | 0.0557 | ||
情绪影响性 | 0.0621 | ||
意志品质 | 压力感 | 0.0892 | |
你喜欢挑战自我吗? | 0.0662 | ||
解决困难 | 0.0339 | ||
自信与自尊 | 自我认同 | 0.1166 | |
自信程度 | 0.0693 | ||
自我价值 | 0.0693 | ||
自我满意 | 0.0626 | ||
注意力 | 走神 | 0.0716 | |
社会交往 | 孤独感 | 0.0993 | |
社会交往 | 0.0424 | ||
环境适应能力 | 环境适应力 | 0.0755 | |
生活福利 | 衣着卫生 | 夏天洗澡频率 | 0.0040 |
冬天洗澡频率 | 0.0319 | ||
衣服美观情况 | 0.0223 | ||
家务 | 做家务量 | 0.0483 | |
做家务种类 | 0.0350 | ||
零花钱 | 零花钱情况 | 0.0564 | |
娱乐与作息 | 看电视与打游戏时间 | 0.0331 | |
监护人监控看电视与打游戏情况 | 0.0308 | ||
生活作息规律情况 | 0.0310 | ||
自理能力 | 自我照顾能力 | 0.0166 | |
身体健康 | 购买医疗保险 | 0.0460 | |
注射疫苗情况 | 0.0404 | ||
疾病情况 | 0.0291 | ||
锻炼身体情况 | 0.0278 | ||
体检频率 | 0.0373 | ||
饮食和营养 | 规律吃饭情况 | 0.0240 | |
饮食营养情况 | 0.0259 | ||
对饮食的满意情况 | 0.0188 | ||
额外营养品情况 | 0.0617 | ||
收到的营养补贴情况 | 0.1103 | ||
社会交往 | 受欺负情况 | 0.0487 | |
与监护人的矛盾情况 | 0.0326 | ||
与监护人说心里话情况 | 0.0882 | ||
对监护人的照顾的满意情况 | 0.0185 | ||
喜欢班集体情况 | 0.0172 | ||
喜欢朋友情况 | 0.0194 | ||
现阶段与朋友的人际关系 | 0.0232 | ||
与邻居交往情况 | 0.0200 | ||
教育福利 | 学习习惯 | 学习计划性 | 0.0736 |
课前预习情况 | 0.0535 | ||
课后复习情况 | 0.0607 | ||
完成作业及时性 | 0.0350 | ||
听课习惯 | 0.0647 | ||
听课注意力 | 0.0205 | ||
学习情况 | 上学期的期末成绩 | 0.0564 | |
对学习的喜爱程度 | 0.0264 | ||
学习能力 | 0.0587 | ||
课外书籍阅读量 | 0.0479 | ||
学习状况满意度 | 0.0399 | ||
老师 | 对学习有助的事 | 0.0613 | |
老师关心程度 | 0.0345 | ||
对老师的喜爱程度 | 0.0241 | ||
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度 | 0.0135 | ||
父母 | 父母对学习的期望 | 0.0181 | |
父母对学习的关心程度 | 0.0135 | ||
参加辅导班自主性 | 0.0842 | ||
监护人辅导能力 | 0.0861 | ||
父母和老师联系频率 | 0.0558 | ||
监护人与老师的联系频率 | 0.0707 |
3.2 技术路线
根据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设计下列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1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各项亲子分离指标、留守儿童福利等相关指标得分然后剔除无效问卷,再将问卷信息进行录入数据库,最后在此基础上,评价留守儿童福利水平以及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的影响。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测度台州、衢州、丽水等浙西南典型地区的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及其受亲子分离不同属性要素的影响程度。具体首先量化调查问卷中亲子分离属性以及留守儿童福利指标,然后对各分项指标加权汇总,得到各福利一级指标综合得分:
(1)
式中为生活福利、教育福利或心理健康福利的综合得分,
为熵值法得出的权重,
为三级指标下的满意度得分,而各项二级指标得分为:
(2)
式中:为二级指标得分;
为某项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和;
为各个三级指标下的满意度得分。
Si = (Ai *100+Bi*75+Ci *50+Di*25)/ Ni (3)
式中:Si为第 i 个指标的福利满意度评价得分值,i=1, 2, 3, …, 16;
Ni 为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总样本数;Ai,Bi,Ci,Di分别代表第 i 个评价因子在有效问卷中程度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
(3)实地访谈法
为了更全面搜集与整理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影响,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随机对部分留守儿童、教师、学校门卫以及学校内部或外部的小卖部售货员等。
3.3.2 数据来源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影响情况,而1-2年级的儿童信息接受能力较弱,因此,本文研究的范围是3-6年级的儿童。 基于浙江台州市的尤溪镇中心校、丽水的祯旺乡小学、衢州的莲花镇中心小学与廿里镇小学,面向部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并通过问卷星、Excel等软件将数据信息化来建立问卷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362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345份,问卷有效率为95.30%(表2)。
表2 浙西南典型地区问卷调查学校及留守儿童情况
学校名称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小计 |
丽水祯旺乡小学 | 6(8.11%) | 23(31.08%) | 22(29.73%) | 21(28.38%) | 74 |
衢州廿里镇小学 | 0(0%) | 0(0%) | 1(2.27%) | 43(97.73%) | 44 |
衢州莲花镇中心小学 | 0(0%) | 0(0%) | 59(62.11%) | 36(37.89%) | 95 |
台州尤溪镇小学 | 30(22.73%) | 15(11.36%) | 35(26.52%) | 50(37.88%) | 132 |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福利水平的总体差异
4.1.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差异
留守儿童在情绪、意志品质、自信与自尊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尤其自信与自尊方面差距较大。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分离,与隔辈亲人生活在一起,与父母的交流一般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缺乏亲子间的深层次的交流(图1)。此外,留守儿童在注意力、社会交往、环境适应力等方面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主要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工作,其家庭因素比较简单甚至空白,暂没有非常眷恋对象,这也会倒逼他们需要认识新的朋友,需要与更多的人交流,进而增强了其社会交往和环境适应力。
图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比较
4.1.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差异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福利上各指标得分相近。其中非留守儿童在衣着卫生、自理能力、身体健康、社会交往方面得分略高于留守儿童,而在家务、零花钱、娱乐与作息、饮食和营养方面略低于留守儿童(图2)。彼此得分差值大于1的表现在零花钱、娱乐与作息、饮食和营养上,而且是非留守儿童得分均低于留守儿童(表3)。
图2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各指标情况对比
表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比较
衣着 卫生 | 家务 | 零花钱 | 娱乐与 作息 | 自理能力 | 身体 健康 | 饮食和 营养 | 社会 交往 | |
非留守儿童 | 76.92 | 69.02 | 66.45 | 78.66 | 83.77 | 73.10 | 59.16 | 73.24 |
留守儿童 | 75.95 | 69.22 | 68.18 | 80.53 | 83.55 | 72.45 | 61.53 | 72.55 |
两者差值 | 0.97 | -0.19 | -1.73 | -1.87 | 0.22 | 0.65 | -2.37 | 0.69 |
4.1.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差异
通过计算可知,留守儿童教育福利方面总体得分为68.38分,非留守儿童的平均得分为68.36分,可见,在教育福利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非留守儿童相当,在预习和上课听讲方面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在学习计划性、课后复习习惯与及时完成作业方面略低于非留守儿童。
在学习情况上,留守儿童成绩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在课外阅读量上,留守儿童不如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并不满意,认为自己有更大的提升空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远高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学习期待与关注更高,而非留守儿童觉得父母关心不够(表4)。父母学历越高,留守儿童学习的习惯越好(图3)。
教师受到非留守儿童的喜爱程度更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且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多,但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关注较低,如对留守儿童家访频率低于非留守儿童(表5)。
表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关心的方式对比
父母关 心方式 | 叮嘱 学习 | 购买大 量书籍 | 进行作 业辅导 | 与老师 联系 | 报辅 导班 | 不关心 |
留守儿童 | 87.01% | 27.27% | 24.24% | 14.72% | 22.51% | 0.87% |
非留守儿童 | 73.68% | 25.44% | 29.82% | 8.77% | 28.95% | 6.14% |
表5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父母关心的方式对比
老师关心方式 | 定期家访 | 找你谈心 | 进行辅导 | 其他 |
留守儿童 | 23.81% | 25.97% | 53.68% | 22.51% |
非留守儿童 | 27.19% | 19.30% | 62.28% | 24.56% |
图3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教育福利各指标得分
图4 浙西南典型地区母亲文化水平对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影响
4.2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总体影响
丽水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水平较高,心理健康福利水平较低。其中母亲单独外出情况下,心理健康福利得分最低;在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下,父母在国外工作的心理健康得分最高,在国外工作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自身素质较高,对孩子关心也比较全面;在亲子分离时间维度下,父母外出工作7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得分最高,其在父母外出工作的长时间里,逐渐适应了父母不在身边并且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也在增强;在亲子联系频率上,心理健康、生活福利与教育福利随着联系频率的增加先增后减,可以看出亲子联系过于频繁和联系间隔时间较长均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
衢州的留守儿童生福利水平较高,教育福利水平较低。在亲子分离形式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得分最低,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最大,而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得分最高,可见母亲对孩子的陪伴与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尤为重要;亲子分离不同属性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水平均较好,可见父母外出均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在分离空间维度上,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生活和教育方面福利都远远超过其他留守儿童,尤其心理健康方面,亲子分离空间维度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差异较小,对教育方面影响呈现亲子分离距离越远,其正向作用越高。与之相比,父母在省外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的负面影响最严重,可见,亲子分离空间距离也并非越远越好。在亲子分离时间上,亲子分离2-3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福利的负面效应较大,而亲子分离2-3年、4-5年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好,而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差异较小;在亲子联系频率上,亲子联系频率越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得分越低,几乎不联系的留守儿童各方面福利得分均较低,可见亲子经常联系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台州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教育福利水平较低。不同亲子分离属性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得分差异不大。随着亲子分离时间的延长与亲子联系频率的降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和教育福利均出现下降,而亲子分离时间达到7年及以上时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得分出现上升;与父母均外出,母亲外出相比,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生活和教育福利得分偏高,这是因为母亲比父亲或者其他监护人对子女的生活照顾、教育监督、心理观察均具有明显优势。 在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下,父母在省内其他城市工作的留守儿童的三种福利得分比父母在省外、本市内的要高;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福利水平最高,生活福利也较高,这与在国外的父母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其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有关,更懂得如何照顾孩子。
图5 浙西南典型地区亲子分属性对留守儿童福利的影响
4.3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4.3.1 亲子分离形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丽水留守儿童在父母均外出的情况下,情绪、意志品质、自信与自尊、环境适应力得分均最高,因为在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往往会主动自己调整其心态,变得更加独立以适应环境;衢州留守儿童在父亲单独外出的情况下,情绪、意志品质、自信与自尊、注意力、社会交往得分均最高;台州留守儿童情绪得分最高是父亲单独外出,父母均外出得分最低;意志品质、自信与自尊得分最高的均是父母均外出,得分最低的均是母亲单独外出;注意力得分最高的是母亲单独外出,最低的是父母均外出;社会交往得分最高的是父亲单独外出,最低的是母亲单独外出;环境适应力得分最高的是母亲外出,最低的是父亲单独外出。
图6 浙西南典型地区亲子分离形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4.3.2 亲子分离时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丽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绪、意志品质得分最高的是分离时长7年以上,而低分多现在分离时间1-3年的状态,留守儿童逐渐在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状态。衢州和台州,心理健康各项得分出现在分离时间较短的阶段,而低分均为7年以上,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已经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图7 浙西南典型地区亲子分离时间维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4.3.3 亲子分离空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浙西南三个典型地区的心理健康分指标得分最高的均是父母在国外工作的,而在省外工作的则得分相对较低,这因为在国外工作的留守儿童父母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其往往教育理念及方法更为先进与科学,其对留守儿童往往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同时父母在国外工作,也给留守儿童带来新观念,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良好。
图8 浙西南典型地区亲子分离空间维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4.3.4 亲子联系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总体来看,亲子联系频率下的台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受亲子联系频率的影响较小,而丽水和衢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各指标得分随着亲子联系频率的下降而下降,可以看出父母与子女的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图9 浙西南典型地区亲子联系频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影响
4.4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
4.4.1 亲子分离形式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其对留守儿童的衣着美观程度以及卫生情况关注有限,因此,三个地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的衣着卫生得分均很低;父亲外出的情况下,母亲往往能够细致地在生活上照顾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的情况下,父亲对零花钱的管制一般较为宽松,因此在三个地区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零花钱得分比父母均外出、父亲外出的情况下高。在亲子分离形式下,三个地区留守儿童在家务、自理能力、身体健康、饮食和营养、社会交往等方面差异显著,其中最高值与最低值间超过10分(图10)。当父母均外出时,丽水留守儿童的饮食营养得分要超出台州、衢州10分多;当只有父亲外出时,丽水留守儿童的饮食营养得分仍要超出衢州与台州,同时台州留守儿童在家务上的得分要远高于丽水。
图10浙西南典型地区亲子分离形式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
当母亲外出时,台州留守儿童的家务得分要远高于衢州、丽水;台州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得分要远高于丽水;衢州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得分要远高于丽水;丽水留守儿童的饮食和营养得分要远高于台州;台州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得分要远高于丽水。
图11 亲子分离形式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各项指标最大差值图
4.4.2 亲子分离时间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
随着父母外出时间增加,丽水留守儿童衣着卫生得分下降,家务得分则上升,零花钱、娱乐与作息较稳定;自理能力先上升后下降,而且显著下降出现在父母外出7年以上,衢州与台州也出现类似情况;衢州衣着卫生、家务、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得分随父母外出时间增加而上升,但至外出时间7年以上后,得分均骤降,而零花钱、娱乐与作息、身体健康、饮食营养得分较稳定;台州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得分随父母外出时间增加而下降,家务得分较稳定,而娱乐作息时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图12)。
图12亲子分离时长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各指标比较
不同亲子分离时长下,三个城市在娱乐与作息、饮食和营养、社会交往、自理能力、零花钱等方面差异显著,其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差异大于10分;在娱乐与休息上,亲子分离时长从一年以下到6-7年之间,丽水留守儿童得分均低于衢州、台州(图13)。
图13亲子分离时长下的浙西南典型地区生活福利指标最大差值
4.4.3 亲子分离空间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
台州父母在省内其他城市工作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水平总体较高,其社会交往、饮食和营养、身体健康、自理能力、娱乐作息的得分高于同地区父母在本市内、省外的得分;衢州父母在省内工作的留守儿童零花钱、身体健康、饮食和营养、身体健康、社会交往上的得分高于同地区父母在市内、省外的得分;丽水父母在省外工作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大多比同地区父母在市内、省内他市高(图14)。
图14不同亲子分离空间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指标比较
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下,三个城市在家务、娱乐与作息、饮食和营养、身体健康、社会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差异显著,其最高分与最低分差异超过10分(图15)。
图15 不同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下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指标最大差值图
在父母在本市内工作的情况下,台州留守儿童家务得分远高于丽水、衢州,这是因为相比于丽水、衢州的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寄宿,完全不需要做家务;衢州留守儿童娱乐与作息得分远高于丽水;丽水留守儿童饮食和营养的得分远高于衢州、台州,这与该地区留守儿童大多符合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定义而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享受留守儿童的各项营养补贴有关。当父母在省内其他城市工作时,台州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得分远高于丽水;父母在省外工作时,丽水留守儿童零花钱得分远高于台州;当父母在国外工作,三个城市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指标得分差异显著。
4.4.4 亲子联系频率对留守儿童生活福利影响
丽水、台州都显示亲子联系频率越高,其生活福利指标得分越高,但此特点在衢州地区并不明显,其差异显著(图16)。当父母与留守儿童每天联系,台州留守儿童家务得分远高于衢州;丽水饮食营养、零花钱得分远高于台州、衢州;当父母与留守儿童一周联系一次时,丽水和衢州的自理能力远高于台州,丽水饮食和营养得分最高分,而台州家务、零花钱、衣着卫生、自理能力得分最高;当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以上联系一次时,台州娱乐与作息得分远高于丽水,丽水自理能力远高于台州,衢州社会交往与衣着卫生远高于丽水;当父母与留守儿童几乎不联系时,台州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得分最高,衢州身体健康、娱乐与作息、零花钱得分最高,且远高于丽水(图17)。
图16留守儿童在不同父母外出时间下生活福利各指标对比
图17 不同亲子联系频率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指标最大差值图
4.5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影响
4.5.1亲子分离形式对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影响
父亲单独外出、母亲单独外出和父母均外出情况下的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得分分别为69.85分、64.26分和68.43分,母亲单独外出对孩子负面影响较大,而父亲单独外出的留守儿童教育福利最高,父母均外出次之(图18)。
在老师关心方面,母亲单独外出的留守儿童得分最低,而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此项得分最高。一方面,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儿童,父母由于较为担心其情况,与老师沟通较多;另一方面,老师对此类留守儿童群体关心往往会更大。
在家长关心方面,呈现父亲单独外出的留守儿童获得关注最多,母亲单独外出的留守儿童次之,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最差,其中丽水母亲单独外出的留守儿童得分较高,在访谈中得知丽水老师非常重视和留守儿童外出父母的联系。台州父母对留守儿童关注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包括报辅导班,购买书籍等,其留守儿童得分也较高。
图18浙西南典型地区不同分离形式下教育福利各指标比重
4.5.2亲子分离时间对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影响
在学习习惯上,亲子分离2-3年或者4-5年的留守儿童得分最高,因为在分离一年之后,其逐渐适应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开始找到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与之相比,亲子分离一年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最低,因其暂时还不能接受父母与他们的分离。因调查对象是小学生,其中部分亲子分离7年以上的儿童大多是2-3岁甚至刚出生,其父母就离开家庭,父母并没有存在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因而易出现厌学现象。
在学习状态上,亲子分离6-7年的留守儿童和分离一年以下的留守儿童得分最高。分离6-7年的留守儿童刚好对应了上述亲子分离4-5年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最好,在其较好的学习习惯下,学习成绩也较为优异。在分离一年以下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大多还有父母陪伴,而此刻发生的变化让其教育福利也有较大变化。
在老师关心和对老师的满意度方面,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得分最高的为亲子分离4-5年的留守儿童,因为对于分离较久的孩子来说,老师的关心可能也较少或者已经习惯,因而得分较低。
在家长关心方面,呈随时间增加而减少趋势,但一年以下留守儿童比父母在家对其学习关心要少;在分离6-7年及以上的衢州和台州留守儿童有上升趋势,经统计该部分81%为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由于升学压力,父母对其学习关心较多。
图19浙西南典型地区不同分离时长下的教育福利各指标比重
4.5.3亲子分离空间对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影响
在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上,省内其他城市的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得分最高,其次是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儿童,再次是省外的留守儿童,最低的是本市内的留守儿童,可见在亲子分离空间距离与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关系的规律性不显著。
父母在本市内的留守儿童学习的习惯最差,其他地区之间差距不明显,父母在本市内距离最近,但其各方面得分均不高。在学习状况方面,国外的留守儿童得分最高,据调查可知,父母在国外的留守儿童阅读量和学习能力较强,父母在国外的对于孩子的学习也较为重视,同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购买书籍等。
在父母关心方面,省外的父母与老师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父母在本市内的留守儿童各项指标均相对较低。在国外的父母70%概率会每天与孩子联系,14.29%的在本市内的父母几乎不与孩子进行联系。台州地区只有两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国外,因而样本的数据不太具有代表性。在访谈中也得知,外出务工给孩子的生活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物质也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图20浙西南典型地区不同分离空间下教育福利各指标比重
4.5.4亲子联系频率对留守儿童教育福利影响
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上,联系频率中上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较高,而几乎不联系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很低;在亲子联系时长上面,每次联系时间越长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也越高;在学习成绩上也是如此,每次联系超过半小时比不到一分钟的儿童多10余分。根据访谈可知,家长与留守儿童交流中,60%以上是关于学习的,因而经常沟通联系有利于学生注重学习(图21)。
在家长关心方面,亲子联系时间越短、频率越低,对留守儿童教育关心越少,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相应的帮助更少,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福利的水平较低。
图21 浙西南典型地区不同联系频率下教育福利各指标比重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亲子分离对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教育福利的影响,结果证实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发展具有诸多负面效应,包括母亲角色确实导致留守儿童营养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分离空间尺度为省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的负面影响较大;亲子分离时长1-3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教育福利方面均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相比于心理健康福利方面,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较少等,因此,留守儿童父母、所在学校、社会、政府等社会主体均应当高度重视与关注这个弱势群体,寄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群体福利水平,尽可能减小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负面效应。
5.1 母亲角色缺失的负面影响较大
母亲角色缺失可能会对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与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浙西南三个典型地区的母亲单独外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生活福利、教育福利水平均较低,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较大。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充分带动周边农工商发展,吸纳地方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脚步,缩小乡镇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使留守儿童母亲“离土不离乡”,就近解决其就业问题,从而可以让其母亲随时陪伴在子女身边。
5.2 省域外亲子分离空间负面影响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基于省域外的亲子分离空间维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呈显著的负面影响。尽管父母在省域外工作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保障,但因彼此空间距离较大,彼此相聚频率较低,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较少,从而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及时跟进,进而常常导致一些少年犯罪日趋小龄化。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对学校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状况和学习状况进行登记入档,对留守儿童状况进行跟踪录入,并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可以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烦恼和人际交往问题以及与监护人的沟通和矛盾及时进行疏解开导等,同时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或班级集体活动,促进彼此的人际情感交流,从而提升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与集体归属感。
5.3 首三年亲子分离负面影响大
亲子分离初期,留守儿童往往需要逐渐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情感交流模式的变化等,如果留守儿童无法顺利对其新变化进行适应,那么该时期亲子分离往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健康与教育福利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在本调查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体现,如浙西南3个典型地区中,父母外出工作1-3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生活福利、教育福利方面均较差,因此,亲子分离初期,尤其是前三年,留守儿童父母、学校及社会均应当及时关注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情况,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激发其学习潜力,激活其健康心智,增强他们生活自信心和心理承受力;社会则要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保证他们与其他孩子一同健康成长。
5.4 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较少
经上述分析知,非留守儿童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更高,教师对留守儿童关心度不够。在留守儿童方面仅老师找其谈心方面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老师比较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但在教学的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高;在家访方面可能由于父母不在家,也降低家访频率,这对留守儿童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应当切实做出制度安排,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情况,定期对其进行家访,使得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福利均能得到显著提升,减小与非留守儿童的差距。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以浙西南典型城市的留守儿童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方法搜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亲子分离对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教育福利影响,结果表明: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福利及其受亲子分离属性的影响存在诸多共同的规律性: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生活福利水平较高,区域差异较小,而心理健康福利相对最低,尤其母亲单独外出情况下的留守儿童;在亲子分离空间维度上,父母在国外的福利水平比省外得分更高等。除此之外,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在总体福利水平上,丽水市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较低,而衢州、台州留守儿童教育福利较低。
(2)在亲子分离时长上,丽水父母外出7年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得分最高,而衢州亲子分离2-3年、4-5年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却较好, 而亲子分离2-3年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福利的负面效应较大,与之相比,台州随着亲子分离时长增大,台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和教育福利均呈下降的趋势。
(3)在亲子间联系频率上,衢州亲子间联系频率越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福利得分越低,几乎不联系的留守儿童各方面福利得分均较低,这与台州市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与之相比,丽水市心理健康福利,生活福利和教育福利得分随着联系频率的增加先增后减,可以看出亲子联系过于频繁和联系联系间隔较长均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
目前浙西南典型地区的留守儿童福利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母亲角色缺失的负面影响较大,省域外亲子分离空间负面影响大,首三年亲子分离负面影响大,以及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较少等。基于此,本课题从政府、社会、学校、留守儿童父母等多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6.2 创新点与未来展望
课题基于亲子分离视角,探讨其对浙西南典型地区留守儿童福利影响差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包括:①已有关于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健康和教育方面影响的研究结论依然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可以为已有的研究提供必要的补充与支撑;③将亲子分离不同属性纳入留守儿童福利发展的研究框架中,从而使研究更加深入;④以东部较发达地区为例探讨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福利影响,对已有主要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这些也是本课题在学术上的承接和创新所在。
尽管如此,本课题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如浙西南地区留守儿童集聚区除了已选的三个典型城市以外,还包括金华与温州,但因时间仓促与精力所限未有涉及;本课题主要探讨留守儿童现状的静态研究,缺乏时间动态分析等,这也是我们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