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德清县“标准地”改革

    所谓“标准地”,就是把每一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等“明码标价”,带地一起出让。这是浙江省从2017年起开始实施的一项改革新政,也是投资项目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之举。“标准地”试点的核心是以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为目标,推动土地集约节约,提高土地亩产效益。企业拿地后通过发改委“一窗服务”即可开工,建成投产后按照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

    从浙江首块“标准地”推出以来,德清县边实践边总结,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近日,全国首个“标准地”省级标准《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管理规范》正式发布,并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德清县作为“标准地”改革试点先行区,多项改革措施被采纳,推动该县“标准地”改革经验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1.事先做评价。德清县通过“承诺履约+信用评价+数据应用”,推动“标准地”信用监管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形成对企业主体和投资项目的双闭环监管,进一步促进项目建设“合规”、信用承诺“践约”。通过提前实施区域能评、区域环评、水土保持、矿产压覆和地质灾害等区域评价,完善区域负面清单,为“标准地”落地提供坚实基础。目前,在前期完成莫干山高新区区域评价的基础上,陆续拓展到德清工业园、工业集中区和特色小镇。 

    2.事前定标准。依据《浙江省工业等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按照湖州市政府实施的重大平台项目准入新标准,立足德清县实际,逐步建立各类项目用地容积率、亩产税收、能耗、环境等指导性控制指标体系,完善项目准入条件。具体出让时,各相关部门参照指标体系,出具拟出让地块联审意见,明确相关标准。 

    3.事中作承诺。建立“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履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赋分实现了定性指标的刚性量化,推动监管更加科学合理。“标准地”出让后,项目业主(受让单位)需与高新区、镇(街道)签订“标准地”使用协议,承诺按约定兑现指标,并明确违约应担负的责任。为提升企业拿到“标准地”后的审批效率,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发改委“一窗服务”(实行“一窗咨询、一窗收文、一窗出件”,建立“专业代办、在线通办、中介快办”的工作机制,组建政府代办员队伍,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全程无偿政府代办服务)。同时,项目业主自主选择项目审批模式,若选择“承诺制”(不需走常规审批流程),符合开展“承诺制”条件的项目业主,只需提交图审后的施工图,确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相关审批部门签定承诺合同后即可开工;对于“标准地”受让单位,鼓励其选择“承诺制”,从申报到开工用时比常规审批缩短89%。 

    4.事后强监管。待项目竣工后,由发改委牵头,会同经信委、建设(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对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等情况进行竣工验收。对于验收合格的项目,给予办理不动产权证变更登记,并注明达产复核的期限;对于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责令其限期整改。项目投产后,在约定期限内,由发改委牵头,会同经信委、环保局、财政局等单位,对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和亩均税收等指标进行达产复核。对未通过复核的项目业主,责令其限期整改。此外,依托数据归集平台实施动态监管。基于全省首个县域大数据中心,搭建“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信用监管平台,将平台与“信用浙江”和“信用湖州”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嫁接,与浙江至元数据、上海数聚股份、杭州城市大数据等单位积极合作,实现了平台数据互联互通、项目动态实时更新、信用监管及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