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跨境电商经营风险的跨国比较及政策建议

    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从“卖遍世界”到“买遍全球”,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跨境零售改变了从出口商到进口商的供应链环节,而直接抵达消费者。浙江大学柴宇曦博士等通过比较跨境电商企业在不同国家经营风险的表现差异,针对创新预警防范制度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573623189976752.jpg

    1、鼓励扶持跨境物流保险产品

    从长远来看,防范跨境物流的经营风险有赖于跨境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完善。引入由物流企业或保险公司向市场提供的针对“跨境物流妥投失败”的赔付性保险产品成为能够帮助跨境出口企业降低物流风险的有效策略。当前已经有少数实力较强的跨境物流企业向市场推出了此类产品,但这类保险产品的保费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扶持鼓励跨境物流企业或商业保险公司向市场提供这类保险产品,例如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补贴承保企业,通过降低其市场价格的形式提升市场接受度。对于经常在幅员辽阔但物流设施基础较差的国家开展业务的跨境电商企业,应当围绕其具体业务实践为其“量身定做”若干款保险产品,在缓解和防范跨境物流风险的同时促进其出口业务量的增加,最终推动跨境物流体系的完善。

1573623226930217.jpg

    2、引导厂商实施选品改革创新

    出口厂商囤货滞销的相当部分原因是选品阶段对目标市场需求的分析能力不足,为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让跨境电商企业了解、熟悉供给侧改革优化的思想。

1573623351520896.jpg

    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考虑由政府资助成立若干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跨境电商研究院,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公益性的跨境市场数据分析服务和智库服务。此类研究院的研究骨干应当由该领域的权威学者与一线实务操作经验丰富的业务精英组成,并在深入调研跨境电商主要目标国市场的基础上,为出口企业提供产品海外需求的行业趋势解读以及相关的咨询服务,针对美国和欧洲等竞争较为激烈的跨境电商市场定期发布囤货滞销风险预警提示。另一方面,宣传部门应当广泛报道并推广复制跨境电商企业在研发选品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让企业深入地认识到产品供应同质化的潜在风险。

    3、设立行业知识产权互助协会

    为了应对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营跨境电商业务过程中多见的知识产权风险,亟需成立以处理知识产权等领域法律事务为主要目的的行业协会。

1573623421272950.jpg

    一方面,跨境电商小企业通常没有能力成立自己的法务部门或难以负担获取优质法务资源的高昂成本,且对于国外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跨境电商企业已经在应对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获得了话语权。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扶持并引导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关于知识产权风险与贸易摩擦对策的实务培训,可采用直接购买培训课程产品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按学费比例提供补贴的形式;同时在协会内部采取措施激励大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国别风险预警、技术咨询与法律援助服务。

    4、推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跨境电商经营汇率风险的防范应当从基层的营运人才入手,坚持推动相关领域教学体制的创新改革,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与引导本科院校及高职大专院校增加培养实务型人才的比例,尽快设立独立的本科及高职教育专业,组织业内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标准。在专业教学管理体制上,可以适当降低高校实训教学队伍的学历门槛,鼓励在跨境电商实战运营领域特别是汇率风险管控防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业界精英担任正式编制或兼职教师,这将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风险管控意识与经营风险防范能力。

15736235731342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