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微评》发出后,反响比较强烈,正如预料。文后留言中,有表示肯定的,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主要聚焦在:“杭州超过广州?开什么玩笑”、“杭州比广州差几个档次”、“杭吹无疑”云云。其实,上回我们开宗明义就说,比较不为争高下,而只是用来发掘特色的手段;再者,文章从头到尾、都没说杭州超过了广州——引用城市研究院“北上深杭”的结论,仅作参考。所以欢迎评论、不妨砸砖,但最好先把文章读完。
延续上文的思路。今天来对比一下,双方的“软实力”吧。当然,这一切与两地的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一、亮 点
1、杭州:镶嵌在都市中的绝美风景
也许见仁见智吧。个人认为,全国排前列的城市中,杭州有个亮点特别突出:都市繁华与唯美风景、厚重人文,相得益彰、无缝对接。其它一线、新一线城市,罕有匹敌。大概又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北京、成都、南京、苏州、西安、厦门、青岛……哪个不是经济发达的旅游城市、风景名胜众多?杭州有啥特殊?没错。可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市繁华、溢彩流光,集中在CBD、商业街;自然人文景观,则分布在周边景点、旅游目的地。
杭州不太一样。打开城市地图,注意左下方。它的主城区,几乎1/4都是景区;像西湖、西溪湿地这样的5A级著名风景名胜,大运河这样的非物质文遗,钱塘江入海口这样的景观,都完美镶嵌于都市繁华,就在市中心。
今天的杭州乍看上去,城市面积甚至有两个半上海大,令人称奇;其实,主要靠周边的几个“县改区”,水分不小。截止上世纪末,并入萧山、余杭、富阳、临安之前,它的城区面积,全国省会倒数第二;基本就是个“沿着西湖摊大饼”的迷你城市,运河穿城而过,东面、南面“摊”到钱塘江为止——这样的格局下。清晨日暮、午休闲暇,从工作地出发步行(骑行)一段,也许,马上就由快节奏、高强度,切换成湖光山色、柳岸长堤;或潮来潮去、江河壮美。苏轼、白居易、苏小小、武松……岁月悠悠,厚重的人文底蕴扑面而来。难怪,吴晓波先生感慨地写道:“在杭州,一切美好的东西,唾手可得”。
当然。比如厦门、青岛、大连等滨海城市,气候宜人,风光也非常美,决不亚于杭州;可经济发展,毕竟稍弱一点。南京的中心城区,人文更加厚重、景点同样众多,但唯美程度,似乎颇有不及。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GDP超过杭州的苏州呢?行政地位又限制了,不展开。
2、广州:浸润在都市中的美食追求
与杭州相比,广州连旅游城市都算不上;自然风光,就不提了吧。可个人认为,它有一个亮点,足以匹敌——美食!“吃在广州”,名下无虚。
有个段子说:“为啥广州人,饮食这么讲究?答:天气热,多数时候只穿短袖。没法讲究穿,就讲究吃啰”。这当然是调侃。其实,讲究吃喝、食不厌精,是全国的普遍现象,岂止广州?“八大菜系”,横跨大江南北;没列入菜系的,也有各色地方知名小吃,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不过,粤菜高居八大菜系之首,可从来没啥争议!它做工精致、入口鲜美,不像川菜、湘菜以调料佐味(麻辣、鲜辣)见长,也不像鲁菜、徽菜的“盐重好色”,极尽刺激味蕾之能事;而是讲求高超的烹调技巧,尽量展现食材的原味(对食材,当然就要求极高),既新鲜、清淡有利健康,又让人一饱口舌之欲,实在是上等筵席之佳品。
广州人爱吃,可不仅酒席大餐。漫步花城广场,点都德茶楼、各种小型美食鳞次栉比,广府、潮汕、客家风味,全国知名饮食特色,花样百出,目不暇接。休闲时,搜寻普通街头巷尾的小吃店,展开一个美食之旅,搞不好也有意外收获;内行会告诉你,真正好吃的,就藏在小门面。到今天,番禺的凌晨,“猪杂粥”小店前仍会排起长龙,挤满饕餮之徒;只为享受那碗,以最新鲜的猪杂碎烹饪出的佳肴。
没错。好吃的东西既多、爱吃的人群更旺;对美食的痴迷与追求,已经深深地浸润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使得广州作为高大上的“一线城市”,显得更加亲切、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二、文 化
1、广州:海纳百川
说起广州的吃喝,当地人还可能告诉你一个场景。寻常街角,民工兄弟,快递小哥,可能与身家十几亿的富豪一起喝粥、饮早茶;毫无违和感。这位有钱人,很可能穿条大裤衩、夹双拖鞋,貌不惊人,没有任何张扬之处;大概要到他乘超级豪车离去,才引人注目一点。岭南文化,精髓正在于此——低调、务实、“闷声发大财”。
广州,作为全国数得着的超大城市,常住人口约2千万、流动人口1千万;本就有种海纳百川的天然气势,再加上岭南文化低调、不事张扬的特色,就使得它的文化,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不论广府人、潮汕人、客家人还是“北方人”,贫也好富也罢,都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相安无事。住房的层次,分布也很广:夜色中的珠江新城,溢彩流光,一线江景豪宅单价,“媲美”任何国内一流高端楼盘;而距离珠江新城几公里,就密布着众多老式居民楼、甚至城中村。房价从2-3万到十几万,也都有的选。
2、杭州:休闲精致
与广州的海纳百川、大气包容相比,杭州风格迥异。上面说过,大概二十年前,它也就是个中型城市,城区迷你、人口200来万;本地人占绝大多数,深受南宋以降的市民文化、休闲文化影响,印象里,曾与成都一起,并称“休闲之都”。只要得空,大家泡茶馆、逛西湖、搓杭州麻将,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没办法,自然条件太好。西湖边走走不花钱,而那种享受,多数收费公园也比不了。何必搞那么累呢?
然而近十几年,杭州的这种休闲色彩,淡化太多了。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区面积如气球般迅速膨胀,主城区人口也成倍增加;钱江两岸的高楼,如魔术般拔地而起。老杭州们,仍然习惯于忙里偷闲,逛吃逛吃;可新生代们呢?讲地道杭州话的,都变得成凤毛麟角。当然,作为江南文化名城,它精致的一面,始终可圈可点。
除此之外。说实话,论包容大气,与广州相比,杭州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城市里,“鄙视链”几乎是全方位的。住啥房,开啥车,穿啥衣服,提啥包包,甚至用啥化妆品,孩子哪里上学......都可以暗相比较,区分层次。不同身份身家,交际圈泾渭分明。也许,这本身也是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吧。
篇幅所限,我们的“杭州与广州”,今天又要暂停了。记得上回评论留言中,有这样的质疑:“政策研究院,就这个水平”?实在有所误解。一来本为粉丝投稿,借用研究院的宝地而已,水平自然有限;二来,“城市系列”《微评》的风格就定位于漫谈,并非严肃的学术论文。读者既提出意见,下次终结篇,我们争取多用点客观数据分析,增强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