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才是观察一座城市的理想状态,尤其涉及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方向对了,久久为功,一定是长远治本之策。
8月29日上午11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2022-2025年)规划发布暨名校集团化办学深化行动启动仪式在杭州余杭区正式启动,而余杭区12所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加入了名校集团化办学签约名单。
仔细看这份名单,可以发现,这份名单的用意极为明确:全方位切实加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而关键就在切实和全方位这两个点上。对于教育公共服务的改革,看起来,这是目前补强城西科创大走廊余杭区和临安区两个区域比较现实的路径。
对于余杭区,此前一直让人觉得“差一口气”的地方无疑就是教育资源。在这个广袤的区域内,虽然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一直在增长,但是区域内,相较于西湖区这一城西方向的教育强区,余杭区和临安区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
有人会说,余杭区有钱了,所以才能办好教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可能这个话题要分两个层面来说,长期来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当然,教育资源会越办越好。第一,这取决于师资力量配备,第二这也取决于家长愿意在教育方面支出的增多。两厢共同努力,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内,新区的教育质量慢慢会压过老城区的风头。但是对于每一个体来说,漫长的经济增长过程带来的教育水平提高,你真的等得及吗?可能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现象,短期内,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快速带来教育资源水平的增强,说的更直白一点:原因就是对于你来说,孩子的教育有时间窗口,你根本等不及罢了。
那如何让新区在教育资源上快速补强呢?长期以来实现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就是重金去挖取老城区教育资源的“墙角”,另外一种则更为直接,用民办教育的方式快速去拿到更好生源,短期内把学校预期拉高。但是,这两种方式却有一种共同的弊端:只能增强头部,而不能真正带动新区教育资源全方位发展和补强。
基于这种现实困境,一地在制定教育资源供给政策时,就要找到更为长久的办法,才能够做到切实和全方位。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2022-2025年)规划所采取的策略: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合作办学。这种组团共建共进的模式,久久为功,将最终破解家长的“学区焦虑”。
我们对于教育资源的供给,是让强校更弱还是让弱校更强,这是一个看起来不是问题却大有问题的问题。这里面的取舍考验着教育领域的智慧,如果一味打击强校的生源供给,短期内看,教育资源似乎不再向头部过于集中,强校虽然显得不是那么强了,好像达到了均衡化的目标。但是,这种模式下,弱校也未必真的会起来,所以说这样的模式必定是难以为继的。
反而是强者带着弱者,齐头并进,强者保持相对优势,弱者奋起直追,最终才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完整提升质量。而对于社会上曾经普遍存在的“学区焦虑”,长远来看这也是治本之策,因为基础教育普遍水平提高了,没有过去如此强烈的强弱泾渭分明,去哪里读书,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何必再让家长争破脑袋一遍遍“鸡娃”呢?
由此,我们也看到杭州教育改革或者说教育供给改革的一个方向,虽然这次签约的都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中的推进安排建设的88所学校,但是这种齐头并进、破解杭州家长“学区焦虑”的教育供给,完全可以成为杭州未来基础教育的一条长久政策,毕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是办强某个区域、某个学校的教育,是全社会的期待。破解家长的“学区焦虑”,这次杭州市真的开对了药方。
而放到更长远的维度看,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后,教师走读,更加公平的招生也就可以真正走在路上了,教育资源公平化、均衡化的格局也有望在未来真正形成。
接下来,杭州可以拿出更大的力度和决心,真正在教育资源供给上,立足长远,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与提升。
本文为粉丝天目山投稿,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