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品味江门:经济增长强弱变化 到底该如何抉择?

【微评提示】上篇,我们重点讲述了江门厚重的历史与文化。除这个优点外,江门还有个明显的优势——地方够大。它下辖江海、蓬江两个城区,新会区(原县级市);台山、鹤山、恩平、开平4县(市),号称“五邑之地”,面积9506平方公里

    当然,珠三角九家城市中,地理面积最大的是肇庆,1.49万平方公里;惠州,1.13万平方公里;江门只排到第3。然而,肇庆、惠州境内山峦密布,论平原加河川水域,惠州占总面积31.3%,约3500平方公里;肇庆占19%,仅2800平方公里。而江门有51.90%,达到惊人的4900平方公里!

    不仅如此。吊诡还在于,1980年代初,江门竟是广东省经济实力排名第2的城市,仅次于广州!“第一侨乡”的实力与底蕴,名不虚传。到2000年,虽被发展迅猛的深圳、佛山甚至东莞超过,省内仍妥妥地排前5,经济重地;新世纪以来,名次更加速下滑,甚至差过珠三角以外的城市,直到今天。如果是国内中西部城市,近几十年如此表现,还不难理解;以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先发优势,这一现象,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江门经济之谜

    我们在《广东经济省之谜》中提到:“广、佛、深、莞四座城市(姑且称‘小珠三角’吧),以9%的地理面积,经济比重高达广东省65%!....因此,与其说广东经济强,不如说‘小珠三角’超级发达”。外地人未必了解,这个经济总量33年冠绝全国的省份,省内区域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不管怎么说吧。江门这么好的基础,珠三角这么好的地方,近几十年经济虽也增长,增速却远远落后于莞、佛、惠、珠等同级别城市,排名一再下滑,总不免使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戏称为“江门经济之谜”:为啥开始领先,后面又掉队了呢?

    我们仍然沿用“城市经济系列”的“地利+人和+天时”分析框架,尝试破解这个谜题。由于资料有限,观点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1、地利

    上面所说超级发达的“小珠三角”,其实主要位于珠江东岸。由广州、东莞、深圳、惠州到香港的“黄金连线”,是极为耀眼的经济区域,GDP合计达9万亿之多;放眼全国,大概也只有长三角的上海-苏南(苏、锡、常)连线可以媲美。

    地理上的底层逻辑,出奇简单:通江达海,水运便利!长江、珠江,水运能力全国前2,刚好从上海黄浦江口、广州珠江口入海。上海、广州周边的几个城市,又人口稠密,制造业实力雄厚,吸引资金流、技术流、物流聚集,创造出大量财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新增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形成良性循环。

    虽同在珠三角,东岸与西岸在地理上,又有微妙区别。要点在于,同为珠江支流,西江的流量要远大于东江,中山、珠海、澳门等地有众多入海口。大江入海,会形成大块冲积平原,所以江门平原广阔;而缺点,则是缺乏深水良港!

    最早来的葡萄牙人霸占珠西的澳门,发展航海贸易;后来的英国人,则一眼看中了东边条件好得多的“维多利亚港”。香港,慢慢变成了“东方之珠”。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特区最开始放在深圳,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毗邻香港的便利!从此,东岸的香港、深圳、东莞及惠州与实力雄厚的广州连线,产业梯次外溢、转移,发展相得益彰,一日千里。西岸的城市呢,整体来看,经济表现就稍弱于东岸。今天,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经济总量相加,不过与东莞相仿。这一过程中,江门也不断遭遇“虹吸”,人才、资金外流严重,改革初期的优势渐渐消失。

    2、人和

    当然,地理特质、水运优势,并不能决定一切。比如,广州西侧相邻的佛山,就是GDP超万亿的一流经济强市,与长三角宁波、无锡这样的强手比肩。1980-90年代,顺德、南海、番禺等西岸的经济强县,合称“南番顺”;与中山、东莞等并列“四小虎”,经济发展之迅猛,名扬天下。

    佛山一带,为何如此之强?我们在《微评》“佛山VS宁波”中浓墨重彩地分析过,不再赘述。仅提一点:“佛山(顺德)商帮”,是个异常低调、但超级强大的群体。小小的顺德区北滘镇,深藏两家房产、家电全国最强企业,世界500强,年销售额妥妥的几千亿;周大福等著名品牌的创始人,祖籍顺德;陶瓷、卫浴、铝型材等装修用的基础建材,国内头部企业云集佛山;甚至最牛酱油企业海天味业,也在这里......“广府文化”不显山、不露水,“闷声发大财”的特质,现得淋漓尽致。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并不乏成功的巨商大贾。“李锦记”、嘉华国际的创始人,祖籍江门;维达纸业、豪爵摩托、天地一号等知名品牌,都出自这里。但总体看,与潮汕、顺德、宁波、温州等著名商帮的群星璀璨、行业众多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既是侨乡,江门人很多都有海外亲戚,经常获得些捐赠和补助;加上平原耕地多,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生活基础不错。

    这些都是好事,但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当地相对安逸、容易满足现状的风气。近几十年,中国经济走上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快车道,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江门渐渐落后,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国内相当多的平原内陆、“鱼米之乡”,几十年前条件更优越的地方,经济排名都渐次滑落——最典型的例子,是东北。

    2、天时

    与地利、人和相比,我们对“天时”的定义,内涵更加广泛:包括经济体制变迁、产业政策引导、地方主要管理者的能力等。

    与佛、莞、惠、珠等相比,既同在珠三角,所谓“天时”是大同小异的。如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管理文化类似等;也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一来,原有国有经济比重更大。改革之初,江门市经济实力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因为拥有一批大中型国营企业;门类完备,兼具规模和技术,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名气的龙头制造企业和品牌。但后来的岁月里,它们受到新兴民营经济的猛烈冲击,转型升级缓慢,创新成色严重不足,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原本的“先发优势”,竟形成了不小的包袱。

    二来,产业政策有一定疑问。一般来说,地区经济是有发展阶段的。在经历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资源密集阶段后,如不能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发展资金、技术、知识更密集,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增长终将缺乏动力。试举两例:江门的摩托车行业,1980-90年代曾经辉煌过,但在高速成长多年、下降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仍将其列为发展重点;在恩平,淘汰落后“小水泥”后,又上了同样能耗高、污染大的建材产业,错过结构调整优化的良机等。与之相较,东莞的产业政策引导就可圈可点,紧紧抓住了时代的风口“腾笼换鸟”,发展更快。

    三来,管理者的思路与决策等。江门地方大,管辖3区4县,从边缘到中心平均1个半小时;如何加强“向心力”,避免分散很关键。网络上类似文章很多,就不展开了。

经济增长强弱之辩

    最后,说几句公道话。在强手如林的珠三角,江门确实被广、深、佛、莞等城市的耀眼光芒所掩盖,存在感比较差;但3600亿的总量,全国城市GDP百强排位80,仍然可以算中等发达水平,完全不落后。

    与此同时。这里拥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底蕴深厚;由于平原众多、土地供应量巨大,房产均价才8-9千元/平米,在珠三角中心城市算是“价格洼地”了,约为广州主城的1/8,深圳的1/10;佛、莞的主流房价,也轻松翻它4-5倍!说实话,生活成本要低很多,非常宜居。来到这样的地方,心跳仿佛都会变慢,心境也更加从容。

    这些年来。我们像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执着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期盼着收入的快速增加。可增长越快、机会越多的城市,一般房价就越发高不可攀,普通人讨生活越不易。那这样的增长,到底是“强”点好、还是“弱”点好呢?见仁见智吧。

    再换个角度看。也许,江门、肇庆的存在,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更显纵深,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相信,随未来湾区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这座美丽的“五邑之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