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疫情反复下“菜篮子”保供稳价的政策建议

    2022年以来,疫情反复,呈现点多面广、严峻复杂的防控态势,不少城市和地区陆续进入封控管理模式,居民买菜难、买菜贵等问题凸显。拎好“菜篮子”,做好肉蛋菜等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疫情防控大局,是稳预期、稳民生的关键基础。

    新形势下,面对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和趋多趋强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外加国内外市场联动加强、部分农产品金融属性增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缺乏及时有效的响应,导致“菜篮子”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对“菜篮子”保供稳价带来严峻挑战。“菜篮子”保供稳价亟需优化,一是全方位预警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系统化供需管理有待加强。三是体系化施策路径有待优化。对此,周洁红教授等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扎实保障“菜篮子”生产供应,

完善精准调控机制

    首先,科学设定“菜篮子”自给率标准。因地制宜科学评估城市“菜篮子”日常需求,在满足“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的前提下个性化制定自给率标准,以保障城市的基本消费需求,特别是叶菜等易腐但居民日常消费依赖的蔬菜品种,建议加大城郊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设施农业在城郊生产布局中的比重,满足主要品种的本地供给需求。其次,积极探索和推广各种现代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对接模式,着力提升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例如阿里社区电商淘菜菜模式等,聚合下游订单,上游产地直采,构建商品化处理、低温冷链物流体系,依托数字化服务提升“菜篮子”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卖得好、市民买得省。最后,健全保供稳价区域协作机制。针对本地生产要素先天不足但居民需求强烈的“菜篮子”品种,与优势产区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强化储备调节和物资调运能力,共同作用保障两地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

二是协同构建“菜篮子”应急体系,

建立量化响应机制

    疫情防控形势下,各地应综合应急生产、物资调运、储备调节等能力,协同金融、财税、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监督等政策,以长期价格稳定为原则,综合各项调控政策的效力,细化应急响应类别和等级,量化各级应急响应举措,明确各细分场景下的政策选择和实施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水平。此外,重点做好居民“菜篮子”预期管理。建立健全应急保障网格化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流通枢纽的基础上,依托社区管理主体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团购、蔬菜小门店等多元零售主体的管理,提高应急状态下的组织化程度,线上线下相结合及时满足各类别居民“菜篮子”需求,避免造成恐慌加剧供需矛盾。

三是有效平抑“菜篮子”价格波动,

优化智能监测机制

    一方面,强化资源整合,夯实数据基础。针对“菜篮子”重点商品,分类梳理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汇聚部门、地方、社会等相关数据,动态跟踪多元主体“菜篮子”日常价格、产销地气候变化、国内外市场行情和上下游关联产品价格等信息,迭代更新市场价格波动预警预测机制,着力提升“菜篮子”智能监管和风险监测水平。另一方面,构建统一权威的“菜篮子”信息发布平台,创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面向“菜篮子”生产者、经销商和零售商定向发布专业化预警预测信息,提升监测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将调控场景前移,着力化解市场风险隐患,平抑市场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