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武林夜市爱心摊位火了,爱心摊位主人公“编织兄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残疾,为了谋生,两兄弟学会了用棕榈叶编织各种动物的技艺。之所以称为“爱心摊位”,是因为该摊位在最显眼的档口位置,桌子、凳子和灯光装置等都是标准配置,供兄弟俩免费使用。事实上,武林夜市的爱心在平时也有体现,比如夜市的经营户每成交一笔订单就会捐助一分钱,积少成多,帮助有需要的人。
“编织兄弟”背后的故事让人心疼,但他们不放弃生活,勇于迎接挑战的信念值得学习和鼓励。人残志不残,在逆境的磨练下,他们苦练技艺,精益求精,经手出品的艺术品栩栩如生。武林夜市,其实是链接他们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而武林夜市的爱心摊位,表达着杭州这座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呵护,也传递出在杭州生活的人们有着一颗温暖善意的心。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用棕榈叶编织的各种动物既能满足自己的审美和消费欲望,又能从侧面帮助残疾人,献出一份爱心,实属两全其美。而棕榈叶编织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这门技艺重新展现在大众面前,也有利于传播,让更多人了解这种中华文化。
事实上,这个爱心摊位,往小了说只是解决了该兄弟的生存问题,但这背后牵扯的是一家人的生计,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杭州这座城市,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富而好德的独特气质,孕育杭州人的“最美”底蕴。比如“最美妈妈”不顾自身安危,徒手接坠楼的孩子;最美司机在生命最后时刻沉着冷静,理性操作,确保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还有“最美爸爸”黄小荣、“最美消防员”尹进良、陈伟、尹智慧……一位位“最美人物”的涌现,不断温暖着人们,也表达着杭州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在这座有爱的城市里,让兄弟俩有了家的温暖和归宿。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大约有8500多万残疾人。这不是一个小数字,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注程度也体现着社会文明的程度。比如,2007年杭州推出“礼让斑马线”到现在“礼让斑马线”已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礼让斑马线一方面让行人感受到了尊重和爱护,另一方面也促使司机养成平和开车的心态。斑马线前的那一脚刹车,传递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与道德文明。如今,杭州“礼让”文明再升级,人行道上多了“礼让盲道”的提示语,视障人士可以在人行道上顺利找到盲道,行走无障碍。未来“远程监控+人工喊话”等盲道监管新途径,将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无障碍环境的良好氛围。除了斑马线上的礼让文明,作为互联网之城的杭州,有部分共享单车也会在用户扫码借车和换车的时刻,播放“文明出行,礼让盲道”的智能语音提示。另外,杭州的“礼让第三卫生间”也初显成效,目前杭州市无障碍公厕覆盖率达82%,一大批无障碍公厕还实现语音播报,贴心实用,极大方便了视障朋友如厕。另外,公共交通上的爱心专座、无障碍电梯和无障碍通道无不显示出杭州这座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
一点水只有放进了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群体才不会孤立无援。一个城市的文明和爱应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对于弱势群体,除了在公共空间营造友爱互助的氛围,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提升其生活质量。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浙江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扩中”“提低”为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着力破解残疾人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不平衡问题,促进我省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可提供各类公益性岗位;高职院校、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性激励企业安置残疾人,国有企业带头落实。各级社会力量(慈善总会、福利基金会、扶残助残社会组织)扶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分别发力,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稳步就业,展现杭城温暖的同时,也为构建友好型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