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县域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的瓶颈制约与对策建议

    人才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强则县域强。产业创新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县域产业蓬勃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各地通过政策支持,助推产业转型提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和竞争力。

    2023年,浙江省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2021年,浙江省已经实现山区26县“一县一策”全覆盖,并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

    近年来受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一直处于弱势。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课题组深入温州、嘉兴、绍兴、台州、衢州等地区调研,发现县(市、区)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留存困难、适配人才中坚力量缺乏、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人才引育体制机制障碍明显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高层次人才引留“两年现象”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仍未疏通。二是传统制造业适配人才缺乏,中坚力量断层明显。三是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教育供给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现象突出。四是制度藩篱依然存在,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对此,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赵长伟等人提出助力县域产业创新人才发展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产业创新人才引育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产业规划、功能布局、基础优势综合考虑、统筹设计,通过联动部署强化顶层设计、联动建设打造生态体系、联动改革转变培养方式、联动评价构建激励制度,形成突破县域产业创新“人才瓶颈”的合力。

    (一)联动部署,强化一体统筹推进的顶层设计

    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先行探索,借鉴上虞成立区委全面创新委员会、新昌设立“创新服务云”的做法,建立多跨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系统集成机制和重大问题会商沟通机制,在县域层面更大程度破解产业部门不抓人才、人才部门不抓产业的“两张皮”现象。充分考量自身经济体量、产业布局、区位条件等因素,找准比较优势,与大城市错位竞争,集聚相互成就、适配度高的产业创新人才。联动建立专员式党政领导联系人才制度,稳定人才队伍。

    (二)联动建设,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生态体系

    一方面,加强平台载体等产业“硬”环境建设。统筹现有的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在项目实施、人才培育等领域探索教科人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支持、一体化考核。聚焦传统制造业领域,做强做优地方研究院,做深做实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载体。借鉴浙工大绍兴研究院、浙理工新昌研究院等建设模式,鼓励更多应用型省属高校与制造业大县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以研促教、以产促教,助推本土企业人才培养。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双创平台、孵化器等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优化文化生活配套“软”环境建设。统筹商业、交通、教育、医疗等资源,加快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建设,不断丰富人才沙龙、产业论坛等文化生活服务,实现从“待遇留人”到“生态留人”的路径转换。

    (三)联动改革,推动本地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充分利用本土学校培养本土人才,强化企业、高校主体联动,深入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发展壮大“守家在地”的产业创新人才队伍。鼓励地方高校因业办学,借鉴浙理工科艺学院面向上虞主导产业新设化工班的做法,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本地户籍学生报考地方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毕业后返乡就业创业,予以优先推荐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给与一定比例的学费补贴。发挥本地领军企业人才培育主体作用,借鉴海天、卧龙等企业与高校合作设立企业定向班、行业领域班等模式,打造深度嵌入地方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引导国有企业在校企联合培育产业创新人才方面承担更多先行先试使命,借鉴浙能集团与浙江机电职院等合作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在本专业领域与高校联合招生,共商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场景。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借鉴丹麦经验,将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招聘的必备条件,强化教师入职前的理论和实践培训。

    (四)联动评价,构建充分激发产业创新人才活力的激励制度

    改革产业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树立更加鲜明的应用导向,强化市场化评价机制,结合专利水平、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科研成果的技术创新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评价。突出产业创新人才评价企业主体地位,充分赋予企业人才评价权,在行业协会、领军企业探索开展人才职称自主评聘试点。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对于本土产业创新人才的激励,与外来人才“一碗水端平”,加强对于全职柔性人才在购房、医保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其享受“同城待遇”,进一步发挥柔性引才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