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小网格如何撬动大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积和人口迅猛增长,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出现了很多人口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社区,例如北京的天通苑、贵阳的花果园等,社区人口多、结构复杂、业态多样,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也趋向多元化,治理难度大,为了破解这样的治理难题,多地在小网格上做出大文章,与此同时我国网格化管理正处于发展和改革攻坚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需求多样化对做好网格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之一:

共建共治共享,推动整合式服务

    网格化管理第一个优势就在于通过将零散的服务整合到一个网格之中,提升基层的服务能力。首先整合的是党建引领功能,一些地区结合社区党建会议制度及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除了原有的1名网格长、若干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兼职网格员之外,保证每个网格内配备1名网格党支部书记和2名网格党支部委员,发挥党员带头有事积极负责网格内事务,通过引进派驻党支部,以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立。其次是居民自治功能,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坚持社区居代会和社区议事会、协调会、评议会“三会一体”的自治机制,定期向居民公开公示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活动、决策、财务等各项事务,保障居民知情权。第三是公共服务功能,网格化管理作为一个整合平台,能够将群众各类民生需求“一揽子”解决在网格中,最大限度统筹各类服务资源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织成基层公共服务的一张网。最后是社区治理功能,通过网格化管理可以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进行集中梳理,按照轻、重、缓、急的分类及时予以解决,原则上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街道,纠纷尽量在网格内部调处完毕,建立民警、巡警、网格员、街坊志愿者四级联动的群防群治格局。

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之二:

共同参与,联动公共服务点线面

    网格化管理的第二个优势来源于平台化的运作模式,能够将各种基层服务的力量整合到同一个平台之上,大大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效能。首先是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网格便民服务点”,让各类资源和诉求在点上汇聚,力求第一时间解决居民需求。其次是搭建各类“公共服务线”,包括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组织服务线,网格长——楼栋长——中心户组成的自治服务线,志愿者总队——志愿分队——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线,网格——单位——物业——商户组成的共建服务线,通过服务线的搭建汇聚网格中各类组织的力量与作用,确保网格化管理长效推进,最终推动“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之三:

增强互动,改善政社关系

    网格化管理的第三个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网格员增强与社区居民群众之间的互动,改善政社关系。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剧,失业人口和退休人员的增多等问题,增加了社区治理的难度,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的管理要求。网格员是更接近居民群众的本土性资源,源于社区,负责管理网格内的一切事务,如社会保障、退休政策、治安管理、环境治理等,每一项管理都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网格员扎根在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在服务中与居民群众频繁的互动,搭建起互信的桥梁,逐步激发居民在网格化管理中的积极性,不仅改变了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积极性不高的现状,也改善了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之四:

闭环管理,网格事件处置流程规范

    网格化管理的第三个优势在于建立健全闭环管理机制,这就使得网格事件处置流程规范,一般而言,网格化管理的事件处置按照 “源头发现——分流交办——协调处置——检查督促——结果反馈”的流程进行,形成了基层解决问题的“微循环”。网格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能够对在日常巡查中及时地了解到群众诉求、发现网格内的各类隐患,并且上报到网格化管理综合系统中,对能够当场处置的问题当场处置,对当场无法处置的问题及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联动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事件化解。

    网格化管理的发展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就是网格化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网格化管理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达到对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从而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中,一方面针对社会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简单宣传,无法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网格人员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薪资待遇、晋升机制不明确,导致一些年轻的网格人员对网格化管理工作热情不高、信心不足,使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网格化管理工作中来,进而使整个网格化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其次是网格化管理存在目标上的偏差,一些地区由于财政实力雄厚,在推动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形象工程,过于寻求工具性方法的创新应用,推出了各种不实用、不好用的数字化治理平台,不仅为居民群众加设了服务门槛,也给网格人员的工作增加了负担,给基层的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带来了负面效应。

    如何推动网格化管理的效能提升,真正实现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呢?宁波市的探索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历经两年的调研、论证、审议,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宁波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于202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29条,对网格定位、职责分工、力量配备、运行机制、保障激励等予以规范,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让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按照因地制宜原则,要求在社区、农村以及商圈、楼宇、市场等区域,科学划分网格;二是让服务群众更加精细,把服务群众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网格惠民、网格助企、广纳民意;三是让基层工作更加有序,规范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事项清单、工作流程,明确了网格员和各部门专业人员的职责分工,建立了网格事件线上流转、处置、闭环机制,提供“人财物”保障,为基层赋能;四是让网格人员更有奔头,明确了对网格员的激励保障措施,从职业发展、待遇保障、绩效考评等方面作了系统规定,将网格员队伍建设纳入社会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切实增强网格员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