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年轻人流行辞职去种地?对乡村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当代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年轻“打工人”面对的压力巨大。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遭遇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是垮掉的身体与精神。在这样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渴望逃离城市的喧嚣,去往乡村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为什么要辞职返乡种地?

    近两年有一个非常新颖的网络名词叫做“小镇做题家”。“小镇做题家”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高考进入一流高校,但缺乏一定视野和社会资源的贫寒学子。长期以来,“逃离农村”是众多“小镇做题家”的奋斗方向。寒窗苦读的意义就是能离开自身所处的贫瘠土地,进入更“光鲜亮丽”的城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价值体系正在慢慢被瓦解,乡村不再是贫困和落后的代名词,不少年轻人开始对乡村价值进行重新审视。

    辞职返乡去种地,首先出于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相反的,是简单纯净的大自然。这两年一些非常流行的娱乐度假方式,比如野餐、露营等,归根到底就是人们在享受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表达对土地的依恋。在自然生活中,年轻人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压力,通过亲密接触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能感受到植物、动物带来的旺盛生命力,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放松精神,治愈疲惫的心灵。

    其次,辞职去种地现象的产生也和年轻人对农业的认知变化有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业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里的“种地”活动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而是融合了科技和创新的综合性新兴产业。许多年轻人也因此看到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愿意放弃高薪工作而返乡,积极投身于农业领域,为提升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年轻人种地有何不同?

    辞职回村种地的这些年轻人,往往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形象,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能量,扭转着传统农业给社会大众留下的苦闷的底层象征。

    首先,回村种地的年轻人利用着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带回了家乡。同时大量年轻人还在不断挖掘家乡特色的农业资源、自然风貌,通过各种创新工作,不仅丰富了家乡当地的产业结构,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乡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给家乡带来了新希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许多年轻人将其在乡村的种地生活呈现在社交平台上,“种地”不再仅仅是“种地”,更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出口。从展示美好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到养竹鼠的“华农兄弟”,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互联网平台的“种地”生活分享,唤醒了人们逐渐远去的乡村记忆和对传统的中国乡土风情的自豪感。当代年轻人的种地生活,不仅在讲种地,也是在讲中国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

    但是,辞职去种地现象也存在一些挑战,年轻人不能将这件事过于理想化。

    首先是农业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年轻人虽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较强,但选择返乡种地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其次,农业产业是一个回报期较长的行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心血。同时,看起来诗情画意的种地生活,落到现实生存层面,与大城市光鲜的工作相比,往往收入水平较低,辞职去种地的年轻人需要处理好这种心理落差,提前做好经济规划。

    但无论如何,年轻人愿意返回农村,投身于农业行业,是一个良好的信号,政府部门应对此大力支持,为年轻人投身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培训机会,共同推动农业领域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