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的通过,养老和就业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毕业生就业难度有所增加,但养老服务岗位反而迎来春天。据报道,今年夏天,全国首批近百名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被养老机构“抢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据测算,2035年前后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陪诊员等养老服务职业不断产生。本期微评就来讲讲,年轻人应如何更好地入局养老服务业?
01 养老产业有前景
养老产业,是由人口老龄化消费需求推动形成的,多行业交叉的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银发经济正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根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研究报告》预计,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届时将占总消费比重约为28%,占GDP比重为9.6%。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这里的银发经济不仅包括“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还有“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除了老年生活用品、康复器具、适老化改造等基础养老服务,还包括守护生命健康和幸福的各类综合性产品,比如智慧养老产品、老年旅游产品,以及养老金融产品。
怎么发展养老产业?不同国家银发经济发展各有侧重点。芬兰和瑞典银发经济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福利部门结合老人收入,分情况有偿提供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和辅助性服务;新加坡倡导积极老龄化,加强适老设施建设,推广以房养老,为老人提供培训。法国创新助老服务,推出诸如“陪诊”等陪伴类付费助老服务。西班牙利用自然风光和文化遗迹发展养老旅游。日本是政企多方建设养老设施,个性化商业养老院以及老年人配套房产。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主要面向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缺少针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初老群体的养老产品,这也意味着存在市场潜力和商业机会,比如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通过与医疗、旅游、文化等产业相融合,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02 养老岗位双向选择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服务工作是未来就业的优势选项。老年人有稳定退休金,年轻人有充足精力和满满活力,当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和养老专业毕业生相遇,一方能得到专业化照护,另一方能获取生活收入,两全其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社会资源互换利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待遇保障水平较低、流失率较高等问题。
养老专业人才供给侧方面,2019年教育部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2020年山东和上海两所本科大学开始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并于当年招生,2024年首批应届毕业生成为众多养老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养老服务岗供过于求。
人才需求侧方面,养老企业和社区都需要以青年人为主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比如面向一线的养老社工、健康管理师等,还有懂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采购等工作的养老服务经营管理人才。
虽说正式养老专业起步晚,但现实生活中,老年和少年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组合模式多年前就存在,比如“跨代共居”,年轻人低价租住老年人房屋,弥补“空巢”老人心理落差,还有“代际融合”养老院,年轻人通过提供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减免房租。
正向情绪价值是养老工作的魅力。年轻人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倾向于找一个“没有班味”的工作,既不过分内卷内耗,又能发挥能力干点活。养老服务行业工作氛围欢乐,老人是一本历史深厚的书,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能讲述过去的故事。还能遇到心态乐观的长寿老人,以及收到老人的爱心反馈,比如真诚的夸奖、慈祥的微笑。
新技术赋能为养老工作者减轻压力。年轻人喜欢并擅长用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处理工作,养老行业与时俱进,更新升级工作方式,比如AI智能技术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随时反馈其身体情况,从而对其健康进行精细化管理。此外,还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倒地监测预警,以及为失能老人“量身定制”的智能床垫,监测数据异常会自动触发警报,方便及时处理,提升了工作精准度。
03 养老市场需要啥?
养老政策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比如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加大金融机构对银发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电商平台、大型商超拓宽消费供给渠道,设立银发消费专区,举办老年主题购物节。同时,加强监督、规范管理。
从市场趋势来看,未来养老产业将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比如组建覆盖全国的旅居养老产业合作平台,培育旅居养老目的地。据报道,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老年人,已开始选择“跨城养老”、“旅居养老”等更高性价比的养老模式。
细分市场很关键,按年龄可分为初老群体和老老群体,初老群体退休后闲不住,可能会重返工作岗位,或发展业余爱好,或去老年大学研习新技能。比如即将退休的60后注重自我提升,追求生活品质。因此养老服务人员需具备丰富知识和较高专业素养,比如健康营养管理师、老年大学课程讲师、老年旅游团带队导游、养老金融产品经理等,能分享新知识,满足其精神需求。
老老群体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基本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他们更需要日常照护,比如一日三餐的供给,适当的户外活动,积极的心理安慰,简单的社交需求。养老服务人员更要了解并熟练运用先进养老技术和设备。
最美不过夕阳红,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社区开展助老服务,企业开拓养老业务,高校培育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年轻人切换到养老就业赛道等,真正让退休人员享有高品质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