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进一步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对策建议——基于对全省11个地市的调查

  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是我省2023年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的牵引性抓手。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蔡宁教授团队先后对试点地区、11个地市进行了现场调研,召开了企业座谈会和改革相关部门的政府座谈会,收集企业满意度和知晓度电话问卷12000份、企业需求问卷7173份,问卷的具体分析见附件。课题组认为,改革在全省得到快速有力的推进,各地亮点纷呈,成效明显,企业满意度高。根据课题组的调查,企业对增值服务满意度高达89.74%,知晓度为57.67%,97.5%企业认为政府提供的增值服务基本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各地对改革理解有待深入、改革内容和路径有待深化,改革保障有待加强等需要关注的问题,建议下一步以打造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继续深化增值化改革,抓实改革举措,夯实改革基础,强化改革支撑,发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一、改革亮点和成效

    (一)各地亮点纷呈。在推进增值化改革过程中,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实践,涌现出诸多改革特色和亮点。在“五个一”建设上,杭州钱塘区营造友好、舒适、专业、规范的服务环境,温州龙港市设置中介三合一等重点服务窗口和印刷产业链等特色“一类事”专区别具特色;宁波市建设“甬易办”,嘉兴海宁市开发“政务一厅”;衢州市探索打造餐饮企业开办“一类事”,舟山市探索重点骨干企业定制化服务“一类事”;温州市和衢州市率先试点构建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应用体系。在板块建设上,丽水市创新开展7项“多合一”投资项目服务;杭州市全国首创“政策超市”,宁波宁海县依托“企服通”平台的政策精准推送,提供“政策体检单”服务;台州仙居县医疗器械小镇借助企业建立产业共享服务平台;绍兴市展开试点单位人才项目自主评审;杭州市积极探索市场化解纷机制,金华市系统推进从“一个企业”到“一个产业”的预防性重点产业合规;绍兴柯桥区创新“政产学研用”技术应用联动服务模式;金华义乌市创新谋划“2+2+2”陆路启运港退税模式;台州黄岩区“个体工商户您好”项目的数据赋能卓有成效。

    (二)改革成效明显。一是切实解决企业需求,企业有获得感。根据课题组的调查,企业对增值服务满意度高达89.74%,知晓度为57.67%,97.5%企业认为政府提供的增值服务基本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二是切实提升营商环境,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根据全国工商联《2023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浙江营商环境排在全国前列;市场活力有效迸发,2023年净增市场经营主体180.8万户,同比增长9.9%,其中新增民营企业50.7万户,增长10.9%;招商引资再创佳绩,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202.3亿美元,同比增长4.8%,占全国份额12.4%。企业创新驱动实力增强,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达3471.05亿元,同比增长8.6%。

二、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理解有待深化,操作性有待提高。一是政府有为的边界有待深入探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间关系把握不够精准,影响改革实质性推动;在整合市场和社会资源中可能导致政府背书的信用风险;跨行政边界资源协调的难题仍有待解决。二是改革内容和路径需更有操作性。当前改革中侧重对“五个一”形式层面的落实,对企业增值服务的切身需求关注有待强化;改革的“乘法”路径即乘“什么”有待细化和更有操作性。三是需求导向的改革方法有待强化。真正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开发设计全新的增值服务事项或优化现有增值服务事项案例不多。

    (二)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难题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是对企服中心定位和功能的认识有待深化。多地对企服中心的认识还停留在办事中心上,而不是企业需求问题的解决中心;企服中心的运行机制仍需持续优化;企服中心的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二是企服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方法有待优化。基于业务逻辑和流程的平台架构有待建立;平台对第三方应用的整合有待突破;各地平台建设的相互学习有待加强。三是“一类事”开发规范和运行机制有待建立。有些“一类事”没有从企业真实需求场景出发,存在为“一类事”而“一类事”情况;“一类事”相关主体责任及运行机制有待明晰。

    (三)推进和深化改革的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传统政务服务理念和方式亟待转变。部分地区仍停留在传统政务服务的理念和方法上,难以适应增值化改革的新要求;公共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增值化服务的重要应用领域有待开拓。二是省级相关业务部门的介入深度有待提高。省级相关业务部门对条线部门的指导不足、传导改革压力不够。三是企服中心现有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无法满足运行的需要。大多数政务服务机构现有编制人员难以全面承接企服中心的管理工作,进驻中心的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也亟待提升。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紧紧围绕增值服务“神”的雕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增值化改革做细做深做实,具体建议是:

    (一)以打造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深化增值化改革

    增值化改革应继续在基本政务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进而提高营商环境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更加注重增值服务对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推动创新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二是更加注重科创板块增值服务的打造,促进我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三是着力提升人才领域增值服务赋能水平,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高度融合,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二)进一步明晰改革内容和路径,抓实改革举措

    1.具象化增值化改革的类型和内容。进一步把握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间关系,既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又发挥“有为政府”的影响,重点关注市场无法有效提供、提供成本过高以及政府供给优于市场供给的增值服务领域:一是基本政务服务的优化。通过进一步提高基本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比如,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简化行政程序、和减少检查频次等。二是基本政务服务的衍生。通过提供更多元化、更专业化的衍生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比如,监管执法基本政务服务衍生的产业合规指导。三是企业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通过提供市场无法有效提供或成本过高的核心要素,以确保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有效供给。比如,公共数据赋能应用的提供。四是公共产品的匹配。通过提供匹配的公共产品,为企业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比如,企业员工需要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2.从企业需求出发设计和优化增值服务。一是紧盯企业的迫切需求,设计和优化增值服务。根据课题组调查,全省目前有76.5%和44.4%的企业对政策服务和人才服务有需求,占据服务需求的前两位,明显领先于其他需求。其中,政策服务需求上,企业对政策主动推送的需求最大(56.7%);人才服务上,企业对招引服务(31.9%)和培训服务(31.7%)的需求明显。二是区分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分类分层解决。全省共性需求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地市、区县个性需求则由各地列入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自行探索解决。三是全面构建“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省推开,建设主动发现、高效处置、举一反三、晾晒评价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并着力构建省本级的问题解决工作机制。

    3.引入多方力量解决跨行政边界的资源协调难题。一是建立更高层级行政协调机制。通过更高层级的行政协调机制,以确保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和资源整合。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可以打破行政边界,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更大范围内流动和整合。三是充分利用市场自身力量。利用市场自身力量拓展资源的获取渠道,超越行政边界,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整合。

    4.以政策、对接、数据等深化改革“乘法”路径。一是乘“政策”,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政府通过制定新的政策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并加快推动相关政策落地。二是乘“对接”,加强资源的对接。政府通过提供资源的供需对接,帮助企业高效获取并利用资源。三是乘“数据”,加强公共数据的赋能。政府可以利用其公共数据资源赋能企业的经营发展。

    (三)优化增值化改革体系架构,夯实改革基础

    1.高质量打造企服中心,促其成为企业诉求一站式解决首选。企服中心的服务模式、服务功能以及服务机制与传统政务中心存在明显差异,建议在企服中心打造过程中注重:一是转向非事项化、非窗口化的服务模式。突破传统的政务服务思维模式,聚焦企业非结构化需求,注重企服中心非事项化、非窗口化服务模式的建设。二是集成融合更多的涉企功能。企服中心集成融合办事、咨询、研讨、交流(政企之间、企业之间)、培训、讲座、路演、沙龙等涉企服务于一体。三是加强服务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各板块提供的服务内容和事项以及背后运行机制,以及板块之间协调机制的深入研究。四是明确各层级企服中心的定位和角色。明确地市、区县、街道、园区各层级企服中心的定位和角色,构建一个覆盖广泛、功能互补、运作高效的企业服务网络。

    2.有序推进企服平台建设,强化各地的相互学习与开发共享。一是在厘清业务逻辑及流程基础上推进平台建设。在梳理和厘清平台业务逻辑和流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平台建设。二是积极探索第三方涉企应用系统整合。尝试搭建数据交换平台,以促进企服平台与社会侧、市场侧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企服平台提供更多的涉企应用。三是强化平台建设经验相互学习的机制。加强平台建设的“一地创新、全省借鉴”机制建设,鼓励并组织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3.持续完善涉企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涉企服务事项的标准化。一是持续迭代完善涉企服务事项清单。从企业需求出发,按照“边使用边完善”原则,持续迭代完善涉企服务事项清单。二是优化迭代涉企服务事项办理基础上推动标准化规范化。根据企业需求,优化迭代涉企服务事项办理,并推动涉企服务事项的标准化,予以规范固化。

    4.规范“一类事”服务场景,明确各主体责任和优化运行机制。一是切实围绕企业需求打造“一类事”服务场景。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细化优化“一类事”开发标准,打造真正企业需要的“一类事”场景。二是明确一类事服务主体责任和优化服务机制。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在“一类事”服务提供中的权利和义务,优化“一类事”运行机制。

    (四)强化增值化改革保障支撑,确保改革成效

    1.加强企服中心的人员和资金保障。一是“高配”企服中心负责人。鉴于企服中心未来要解决大量非结构化问题,面临的协调任务重、协调要求高,建议高配企服中心负责人。二是优化企服中心资源配置。省级层面出台企服中心人员编制配置的基本政策,各地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优化人员配置,并加强企服中心的资金保障,为企服中心的实体化运行提供有力支持。

    2.推动省级相关业务部门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省级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业务顶层设计。省级相关业务部门要提高对改革介入的深度,加强对改革的研究,做好本领域的业务顶层设计,以及与其他部门的统筹协调,为下面条线部门参与改革提供基本准则。二是省级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改革指导和考核。省级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对下面条线的指导和监督,并把相关工作纳入重要考核内容,从条线上传递考核压力。

    3.建立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改革评价机制。建立有别于传统政务服务评价的增值化改革评价机制,确定合理的改革评价周期,不以简单的办件量为主要考核指标,更加侧重评价各地方针对企业问题诉求的解决程度;更加关注企业对增值化改革的满意度;更加注重增值化改革对营商环境,进而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