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最近,杭州的“六小龙”科技企业集群如今可是大放异彩,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这几家企业格外“出圈”,“六小龙”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及生态共建,有效避免了行业内卷式竞争,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需要长期积累和系统推进,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行业的“良性内卷”,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与“良性内卷”相对应是“内卷式”竞争。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内卷式”竞争已成为描述参与方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过度低效竞争现象的热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化红利、工业化红利以及人口红利放缓,“内卷式”竞争如同闪电击中各行各行各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盲目扩张,光伏行业、电商行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自杀式”价格战,地方政府卷土地、卷补贴的“攀比”招商,长此以往将导致企业之间互相掣肘,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去年年底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早在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就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竞争。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从“强化行业自律”到“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党和国家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态度十分鲜明,通过“良性内卷”实现科技创新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内卷式”竞争的生成机制

    1、地方政府在供给侧干预冒进,导致供需错配

    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发展利益最大化,在产业规划布局和招商引资政策上表现得急功近利。通过免费土地、代建厂房、低廉的能源成本、税收优惠甚至直接的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但这并未真正惠及企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大部分省份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都将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而后续地方政府就必须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加快招商引资,培育扶持这一产业。甚至一些经济落后、缺乏要素禀赋条件的地区也如此,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条件。自由裁量权过大的招商引资行为不仅使利益过多流入资本所有者,而且滋长了各种各样的获取项目获取利益的群体一拥而上,导致产能过剩。同时,我国遵循生产地税收原则,即税收归属与企业的注册地和生产地相关联。这一原则使地方政府过于重视供给和生产,对需求重视不够,进而出现供需失衡。

    2、企业经营理念存在误区,形成不健康的行业生态

    长期以来,国内部分企业依赖的竞争理念是非合作竞争博弈,而不是双赢的合作博弈理念。该理念基于零和竞争的思维,即通过降价、低价中标等手段将竞争对手逼入困境,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寡头。因此,即使行业没有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这种竞争观念也会导致“内卷式”竞争的出现。

    其次,部分企业还没有摆脱后发式增长的传统路径,一些管理者熟悉运用各种降成本的管理模式来短期内赢得市场。这使企业陷入低成本竞争陷阱,而其他企业为了防止被市场淘汰被迫跟进,但最终形成低效运转的行业生态。

    3、新兴产业增速换挡,产能扩张速度过快

    在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技术迭代更新,而技术路线更迭需要一定的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一旦新技术出现,旧技术路线的投资可能会迅速变得低效,甚至失去成本效益,从而形成无效或低效产能。因此,企业会盲目追新,不断扩张新产能,形成大量的同质化竞争。这种发展过程本身就会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超过需求释放速度。

“内卷式”竞争的破解路径

    (一)政府有为,营造良好生态

    1、招商纠偏松绑,择优引资

    在招商引资时,明确政府作为市场规则制定者和监督者的定位。一方面,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轨道,合理制定各地招商引资任务目标,避免对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干预和扭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产业项目,合理拉长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地方政府树立大中小协调招商理念,既抓大企业和项目,形成龙头带动作用,又抓中小微企业和项目,解决就业和未来发展问题。

    2、加强政策引导,明确发展标准

    地方政府应警惕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供给侧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避免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去盲目“求新”,低效发展。一方面,应切实针对当地产业基础出台产业支持政策,借助政策杠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另一方面,从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和《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推动建立以长期效益和社会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避免单纯以市场份额或短期利润作为评价标准,引导企业专注长远发展。

    (二)行业自律,推进健康发展

    1、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维护健康竞争秩序

    行业协会作为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力量,可切实发挥“协调器”作用。行业协会应当用好广泛联系企业、熟悉一线生产实际情况、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在行业竞争规范、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积极作为。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带头签署行业自律“公约”等多种方式,协助行业主管部门做好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发挥头部企业表率作用,推动竞价回归理性

    为切实解决现实中企业忽视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参考价,延续低价中标思维,龙头企业可带头发布行业产品含税最低价,以供全行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参考。通过公开透明的价格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明确的成本参考,稳住企业在竞争中底线,避免了盲目降价。同时,通过明确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为行业竞争划定红线,规范市场秩序。

    (三)企业创新,打破内卷僵局

    1、积极转变经营方式,打造自身优势

    企业应彻底摒弃对“卷”价格的路径依赖,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探寻产品创新与服务转型升级上。一方面,企业要主动作为,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创造新的市场和产业。同时,应积极投入研发资金,组建创新技术人才团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消费者行为的深入理解,立足客观条件找准企业自身定位,打造独特优势。

    2、主动秉持长期主义,实现持续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避免短期行为,而应致力于长远的品牌战略。这不仅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耐心,持续的创新和改进,还需要建立企业创新容错机制,形成内部敢于创新的氛围,降低创新风险。同时,企业需通过不断巩固和提升品牌价值,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破除“内卷式”竞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各方长期努力,企业立足自身谋求创新发展道路,行业引导形成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政府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共同重塑健康的竞争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