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低迷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增速趋缓,2002-2011年平均增速19%,2012-2022年平均增速6%,2023年下降4.6%(以美元计价)。从浙江省外贸情况来看,增速同步趋缓,但好于全国,2002-2011年平均增速22%,2012-2022年平均增速8%,2023年基本持平(以美元计价)。
总体来看,当前浙江省外贸发展形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出口增速放缓但韧性强劲。二是贸易伙伴多元化。三是外贸主体结构优化。除此之外,新阶段浙江省外贸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内外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全球经济进入微温增长期。二是逆全球化抬头、区域一体化升级。三是地域政治冲突严重冲击全球经济运转。从内部环境来看,一是疫情后遗症持续性影响。二是产能过剩加剧外贸摩擦。三是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仍困境重重。
对此,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提出关于浙江省应对外贸发展新形势的建议:
(一)加强贸易合作与开放,稳定外贸市场份额
尽管当前中欧、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但欧美市场占我省出口比重高达40%,不能轻易丢弃。要积极稳住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帮助企业稳定单。一是稳住传统贸易伙伴。从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入手,利用浙江丰富的文旅资源等优势,举办中美中欧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中美中欧商户桥梁,支持企业在欧美市场设立营销网点、研发中心、展示中心,收购境外品牌等,维护欧美市场份额。二是积极扩大新兴市场“朋友圈”。扩大俄罗斯、墨西哥、东南亚、中东欧、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国际性展会目录比重,提高展会补贴范围和比例;针对“新三样”等重点外贸出口产品,举办海外专场推介会、对接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多展示对接平台,帮扶企业拓展订单来源渠道。三是深化国际友好城市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友好城市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深化、扩大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强化目标市场投资贸易、产业需求信息获取,加强人员互联、文旅交流、技术交流和产业对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和市场空间,促进浙江外贸多元化发展。
(二)强化外经外贸联动发展,推进“主动全球化”
在美欧对中国全面不友好、全面封杀情况下,要积极主动推进企业境外投资,通过企业的全球产业架构把国内产品产业带出去,应对“去中国化”。一是优化境外经贸合作布局。在全球重要市场布局“区、城、仓、点”,区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城就是义乌小商品城在全球的分市场,仓就是海外仓,点就是海外经销网点,充分利用境外侨联关系网,完善“区、城、仓、点”基础设施,顺畅当地政府沟通,有效帮助企业实现借船出海。二是优化“走出去”审批立项制度。制定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对外直接投资限制,精简人、财、物、机构审批层次,仅保留与投资主体资质和国家经济安全相关的核心审批要素,优化审批条件,统一审批流程,提升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三是制定对外直接投资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展并购、投资等活动,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浙江外贸形势好于全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浙江中间品贸易产业链韧性强,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兴业态带动明显,要持续放大优势产品和新兴模式推动作用,增强外贸竞争力。一是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聚焦纺织品、塑料及制品、钢铁制品、家具以及机械等浙江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和上游重要原材料进口,锚准东盟、墨西哥、中东欧等重点国家和地区,通过税收、物流、仓储补贴以及海外仓、营销网络建设等措施,大力发展中间品贸易。同时,支持企业吸引更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设备、安全应急设施、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的绿色中间品来我省进行加工、制造、生产和服务,推动我省中间品贸易产业链向中高端升级,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二是继续做强跨境电商产业链。积极培育跨境电商主体,支持传统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在自主品牌培育、独立网站扶持、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支持跨境电商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通过举办论坛、展览等活动,加强跨境电商与优质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工贸联动发展。三是推动海外仓快速发展。在全球重要市场布局省级海外仓,加强数据跨境流动和存储分析研究,建设省级海外仓数字平台,推进信息共享、监管互认,实现商品快速配送和本地化服务;推动浙商自建海外仓转型为面向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公共海外仓,推动更多企业抱团出海。四是鼓励开发外贸出口新领域。顺应碳关税、碳足迹的要求,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认证标准和体系,鼓励更多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绿色贸易试点,鼓励企业优先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材料与技术工艺进行绿色设计和制造,支持企业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抢占绿色贸易市场。
(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
持续完善高效顺畅通关机制,创造更好的口岸营商环境和更便利的跨境贸易服务。一是提高商务往来便利度。简化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审批程序,优化外商签证办理流程和申请材料,在机场等重要往来场所设立外汇兑换柜台,推动商务人员出入境更加便利化。二是加大金融服务支撑。面对因美国金融制裁导致的中俄进出口贸易结算困境,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商业银行,试点开展中俄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结算业务,即在境内设立进出口人民币结算资金池,在俄罗斯设立进出口卢布结算资金池,规避美国对金融机构涉俄资金往来的监控和制裁;推广复制杭州国际商会调解平台的成功经验,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商事法律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丰富外汇衍生工具、外币资产管理等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汇率避险;加快财税部门出口退税速度,简化流程,降低企业出口成本。三是强化货运物流保障。推动省内国际客运航班快速恢复,加强中欧班列通道建设,加快扩展中欧班列线路、提高中欧班列列次,通过调配中欧班列航线运力、增设卡航运输等方式,畅通集疏运网络,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打通班列运输“微循环”,缓解外贸企业因红海航运危机导致的货物运输难题。四是加大自贸协定同盟国优惠政策宣传。我国已同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相关关税减免、投资便利、通关方便等优惠政策较多,但利用率普遍不高。商务部门、贸促会要研究制定自贸协定优惠政策手册,做好宣传推介,特别是RCEP协定中,原产地增值40%即可享受出口其他成员国关税减免的政策,优惠力度大、企业适用率高,能有效缓解关税壁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