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印度:被逼上梁山的偷电大军

    每年因偷电行为导致的电力损失占全国电力生产的 15% - 20%、约有1亿人无法获得可靠的电力供应(占全球无法用电人口的 11%)、在输配电环节的损耗率高达 22.7%(世界上输配电损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印度的电力体系为何如此拉胯?

    一、偷电大军缘何被逼上梁山?

    截至2023年,印度的总发电量达到了 1.9 万亿度,在全球发电量排名中位居前列。然而,在电力供应上,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印度的电力需求极为旺盛,尽管发电量不断增加,但电力供应缺口依然存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停电频繁发生。在一些偏远乡村,每天的供电时长可能仅为几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虽然整体供电情况相对较好,但在夏季用电高峰期等时段,也时常出现电力短缺的情况,导致部分区域拉闸限电。

    印度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和滞后性。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电力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具备较为先进的变电站、输电线路等设施。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则极为薄弱。


    许多农村地区的电线杆陈旧老化,输电线路细且老化严重,经常出现线路故障导致停电。从输电线路的覆盖范围来看,虽然印度政府一直在努力扩大电网覆盖,但仍有部分偏远山区和岛屿等地区未能实现电网的全面覆盖。即使在已覆盖电网的地区,也存在着电网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导致电力传输损耗较大。印度境内几乎所有州邦的输配电损耗率都超过15%,其中一些州邦的输配电损耗率更是超过50%。如此高的损耗率,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电力资源浪费,也增加了电力供应的成本,进一步加剧了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在电费收缴方面,由于管理不善,存在大量用户欠费情况,导致电力公司资金回笼困难。

    电力行业的投资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印度政府在电力领域的财政预算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建设和升级改造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力行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且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导致私人资本对电力行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这使得印度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等方面进展缓慢,难以适应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从地域分布来看,印度北方邦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偷电现象极为普遍。比哈尔邦是印度贫困率较高的地区,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偷电问题严重。马哈拉施特拉邦作为印度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大城市中的贫民窟偷电情况也不容忽视。

    二、偷电大军的“十八般武艺”

    据印度中央电力局统计,印度生产的全部电力中有 27%以上由于盗窃损失,这一电量足以点亮整个纽约两年。从地域范围来看,偷电现象几乎遍布印度全国各地。在印度北方邦的一些农村地区,据当地电力公司估计,超过8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偷电行为。在城市中,孟买的达哈维贫民窟是偷电的重灾区,这里居住着超过一百万的人口,由于居住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许多人无力支付高昂的电费,通过非法连接电线来获取电力的现象随处可见。

    印度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于这些贫困家庭来说,电费支出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以一个月收入不足百美元的贫困家庭为例,每月的电费可能占家庭收入的 10%甚至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用电需求,许多贫困家庭选择偷电。在印度一些地区,甚至存在有组织的偷电团伙。这些团伙具备专业的技术和工具,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寻找目标线路,有的负责实施偷电操作,有的负责销售偷来的电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非法产业链。

    印度偷电大军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手段层出不穷。其中,直接接入主干线路是最为常见且简单粗暴的偷电方式。偷电者通常会在夜晚或电力公司工作人员不易察觉的时候,借助梯子等工具爬到电线杆上,将事先准备好的导线直接连接到主干线路上,然后引入自己家中或工厂中使用。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主干线路通常为高压线路,偷电者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电身亡。

    在印度的一些农村地区,经常能看到偷电者在没有任何专业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险进行非法接线操作,偷电行为也俨然成为了一种社区文化,居民认为电是一种公共资源,本应人人可享,而电力公司的高价收费和不稳定供应是不合理的。

    一些偷电者被视为“英雄”,在断电时,居民向官方部门求助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偷电者却能迅速恢复电力供应,这使得偷电者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当相关部门对偷电行为进行查处时,居民会团结起来对抗执法人员,保护偷电者。这种社会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偷电行为的蔓延,使得偷电者更加肆无忌惮。

    相较于个人偷电者,利用政府或企业特权偷电更加普遍。在印度,一些政府部门或企业通过特殊关系,享受免费或低价用电、优先供电等优惠政策。然而,部分人员却滥用这些特权,将电力转售给他人以谋取私利,或者为其他用户提供偷电便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也加剧了电力资源分配的不公,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电力市场秩序。

    在印度,偷电大军被逼上梁山,不是简单的“道德失范”,而是电力体系积弊的集中爆发。当基础设施的落后、管理的混乱与民生的窘迫相互交织,偷电便成了底层无奈的“生存策略”,甚至异化为畸形的“社区文化”。要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加大电力基建投入、完善电网布局以降低损耗,也需要优化电价机制、强化电费征管以保障企业运转,更需要通过经济发展提升民众支付能力。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打破 “供应不足—损耗高企—成本转嫁—偷电加剧”的恶性循环。

    显然,这条路,印度还有很长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