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国游客逛中国菜市场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上海网红菜场成为新晋打卡点;韩国游客在杭州菜市场买走很多水果上了热搜。本期微评就来讲讲中国菜市场。
一、菜市场里有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是逛菜市场。作家汪曾祺曾在书中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他宁可去逛逛菜市,去感受一种生之乐趣。
杭州古荡农贸市场堪称国内网红菜市“鼻祖”,是国际旅游示范访问点,自2005年迎来第一个外籍考察团队以来,先后接待了几十个国家与地区的政要、商界代表团、学术机构。那么,外国人为何喜欢逛中国菜市场?
首先,外国游客来中国更方便了。我国持续优化入境政策,不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已与158个国家签署互免签证协定。政策红利降低了国际游客出行门槛,点燃了入境游热度。另一方面,外国游客开始倾向于探索非传统旅游地,比如进入烟火气最浓厚的菜市场,感受本地人的生活气息。
其次,中国菜市场特色鲜明。一是新鲜现卖,菜品一般是当天进货。二是加工服务,摊主提供现场削皮等增值服务。三是透明交易机制,设立公平秤供消费者复核重量。四是价格亲民且品类丰富,蔬菜和水果种类远超东欧国家,性价比高。五是布局清晰,区域划分明确,以及讨价还价构成的独特市井文化。六是现代菜市场颜值高、功能丰富,吸引游客前来感受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再次,对外国人而言,中国菜市场是解锁中国生活方式、感受市井文化的“窗口”。外国人逛中国菜市场是“沉浸式感受中国文化”,从菜场布局看到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差异;从摊主推荐的应季食材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气饮食智慧。有些菜市场会融入本地文化元素,比如苏州菜市场里能看到评弹表演,广州菜市场有“煲汤料专区”;南京科巷菜场被誉为南京市民生活博物馆,乌中市集是上海最潮菜市场,时尚接地气,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艺术和生活叠加,买菜还能免费看个展。这些都能成为外国人打卡的“文化亮点”。
最后,中国菜市场的“适配性”解决了外国人的实际需求,比如部分菜场支持外语价签、移动支付;针对外国人不熟悉的食材,摊主会用简单的英语或手势沟通,耐心讲解做法。菜市场“少量多次”售卖的灵活性契合外国人“小家庭烹饪”习惯,避免食材浪费。
二、中国菜市场在进化
中国城市菜市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开始萌芽的坊市制度,“坊”是居所,“市”是街市,即菜市场的雏形。到了宋代,严格的坊市分隔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全天候市场、商业街和夜市。国内最早的“现代”室内菜市场,要属1890年建立在上海法租界的三角地菜市场,来自中国、日本、俄国等地的商贩经营着1500个摊位。新中国成立后,菜市场成为城市食物分配体系的枢纽,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体制改革,菜市场产权逐步私有化、复杂化。
从1.0版本的路边摊到2.0版本的农贸市场,到菜摊分区,溯源菜品,能打印小票的3.0版本,再到现代化农贸市集和商业综合体的4.0版本。近年来,菜市场逐步从单一转向多元,打造集便民服务、休闲娱乐、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元生活空间。比如浙江舟山将书房搬进菜市场,既为新型阅读空间向基层延伸提供新思路,也让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生活紧紧相连。
菜市场火锅、菜市场咖啡以及“代炒菜”服务等相关餐饮业态也频繁涌现。通过举办美食节、厨艺课堂等活动,实现社交娱乐等需求,打破传统菜市场单一购物功能。相比较而言,外国的生鲜交易倾向于超市化,精致化,少了点采购原生态果蔬的体验和味道,以及社会人际交流的乐趣和温暖。
三、菜市场可持续发展
自媒体平台上,与菜市场有关的视频动辄拥有百万级播放量。数据显示,搜索“菜市场”的用户中,20-35岁的年轻用户占比超过70%。也就是说,菜市场流量正在不断扩展,抓住流量背后的市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是一个新课题。
菜市场“流量”长存,首先要确保菜品的质量和安全;其次要突出本地农产品的特色;然后深挖文化内涵,通过活动彰显城市地域文化,比如开发菜场研学课程,开展菜场“亲子游”;再次结合居民需求,将其转化成多功能便民空间,比如设立服务驿站、引入社区医疗点、开设“营养公益课堂”,让公共服务更接地气;最后科技赋能智慧化建设,用AI等前沿技术提高菜品交易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此外,菜市场也为社区治理提供实践场景。政府制定菜市场管理规范、开展经营者培训,引导摊主诚信经营、文明服务,同时,鼓励经营者、居民、社区组织共同参与菜场管理,比如设立“邻里监督岗”、组建“经营者自治小组”、开展“菜场邻里节”等活动来增进了解和信任。社区通过菜市场收集居民需求,发动经营者与常客成为社区公共服务“志愿力量”,形成“菜场服务社区、社区支持菜场”的良性互动。
菜市场不仅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空间,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更是公共服务落地民生的鲜活载体。未来,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AI等科技的融入和支持,菜市场也将承接更多的便民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