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素人网红与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旅如何创新管理

    国庆假期是一年消费的重要节点,根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8天假期全国实际共出游8.88亿人次,比去年的7天假期多1.23亿人次。但总体的消费水平小幅下滑,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人均每天消费113.9元,同比下滑13%。热门城市依旧人满为患,但多数中小旅游城市却不及预期,如何吸引游客成为各地文旅部门的重要课题。

 

    “素人IP”塑造城市新名片

    今年长假互联网上的顶流,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算一个,"鸡排哥"正能量话题全网曝光超10亿次。一个小小的鸡排摊位,凭借老板幽默真诚出圈,全国各地来的顾客排队4~5个小时,甚至在雨中排队,只为了体验“6元的鸡排,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服务体验”。“鸡排哥”爆火后,景德镇文旅立马跟进,“鸡排哥”被授予“景德镇文旅推介官”的称号,参加各种会议和宣传活动,成了景德镇的流量担当。当地也迅速成立工作专班、保洁专班等维持现场秩序。但十一期间众多游客来体验,“鸡排哥”超负荷的工作,也让良好的体验和舒适度荡然无存。

    近年来网红城市不少,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从“拉面哥”到“理发师晓华”,在网络短视频的推动下,多数草根网红“速红速朽”,小城的喧闹也很快回归宁静,大家追逐流量,却因草根属性和城市容量所限可能被流量反噬。

    接住破天流量而且细水长流的不能不提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丁真。2020年底,20岁的藏族小伙子丁真在社交网络上意外爆火,以他为主角拍摄的理塘旅游宣传片《丁真的世界》短短72小时内播放量突破7亿次,理塘这个小小县城突然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网红目的地,携程数据显示“理塘”关键词在2020年11月最后一周搜索量猛增620%。但当时由于疫情防控和当地交通条件所限,给了小城喘息和建设的时间。这几年来,丁真以甘孜州助农推介官身份参加各种纪录片拍摄,在各种节目推介家乡。作为甘孜州的代表他说“希望通过一种方法,把家乡十八个县有特色的东西,让更多人看见。”而理塘县加强基建,打造重点景区,挖掘特色赛马文化,在地方品牌建设中,联动丁真与百万博主矩阵,打造草原星空音乐节等全场景体验,形成“文旅+商业+社群”生态闭环,推动品牌从流量向留量转化。同时在杭州钱塘区与理塘县东西部协作推动下,以“流量经济”为抓手,探索出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理塘县从曾经接待游客只有十几万,到2024年理塘县全年接待游客达419.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17亿元。2025年6—8月,理塘县共接待游客174.5万人次,同比增长19.48%;实现旅游收入19.20亿元,同比增长19.55%。

    流量狂欢之后的城市冷思考

    我国第三产业已成带动经济增长重要力量,在情绪价值和消费降级趋势越发明显的当下,地方文旅宣传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景点推介”向“情感连接”和“人格化IP”转变。十一过后鸡排哥的直播热度不减,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如何抓住每一次的“网红”机会,把“爆红”变成“长红”,还有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1、对“人设”加强引导与保护。“鸡排哥”等人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服务、物美价廉品质的认可,也是对地方包容、鲜活、充满人情味的人文风气的认可。当地政府抓住流量的同时,也要对外地游客做好消费引导和宣传,打造其他物美价廉的美食摊位、文化体验区域深入展示地方特色,保护“鸡排哥”品牌原有的生活节奏,避免个人的过度消费和过度曝光而失去“真实”的本色。更要严厉打击随之而来的仿冒、侵权行为。

    2、打造城市扎实服务根基。文旅宣传必须与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部门联动,提升地方政府的现代治理能力。政府需明确“网红”具有随机性,他是城市的放大器,却不是目的地本身。城市更要苦练内功,不能只把服务资源过度聚焦在少数“顶流”摊位,对于其他普通的摊位也需要有长效管理机制。政府需要守护城市的基本秩序和环境,加强日常文明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住宿、公共服务,确保游客来了之后能有良好的消费体验,实现“口碑长红”。

    3、文旅宣传深入到城市底色。文旅宣传需要从传统的唯美的宣传片、标准的解说词、精心设计的景点打卡、名人效应中升级到对普通人的“情感链接”。让网红和城市本身的文化、美食、风土人情等底蕴相结合,将他作为一扇“窗口”,引导游客关注窗口内的广阔世界。同时城市在经历“网红”事件之后,应该借此经验,发掘和培育更多元的本地“文旅推荐官”,构建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消费特色,切实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