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层林尽染,满地金黄。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无边落木”历来是环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然而,长春市的新民大街、春城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被落叶铺成“金色长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别样的“秋日浪漫”,这一浪漫背后的核心支撑,是2020年实施的《长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保护性留存落叶”的规定,为落叶“立法”、按下清扫‘暂停键’,并精心打造了6条特色落叶景观路,这一举措让“落叶不扫”从一种临时的管理尝试,升级为了制度化的实践。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热议。过去,城市管理的第一要义是“干净整洁”,落叶被视为必须及时清除的“负担”。而长春的做法,则是城市管理部门的精心“留白”,它保留了秋日的诗情画意,但也揭示了一种新的治理挑战:在满足市民对“洁净”的基础需求之上,如何回应市民对“诗意”和“美感”的更高追求?如果不能在保留景观与保障安全整洁之间找到平衡,这种“浪漫”就可能沦为“脏乱”的借口,或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转变,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治理逻辑,打通从“扫干净”到“管得好”的精细化治理之路。
为何“落叶立法”值得称道?
“落叶不扫”在部分城市引发过争议,但在长春得以制度化推进,其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民本情怀与法治思维共同作用的积极探索。
从“一刀切”到“精细化”:城市治理理念的温情转向
长期以来,城市管理习惯于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街区,“落叶必须即时清扫”便是其中之一。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虽然高效,却也抹杀了城市的个性与季节的韵味。长春的探索,其核心是告别了这种粗放式管理,转向了“绣花功夫”般的精细化治理。据报道,所谓的“不扫落叶”并非真的不打扫,反而是“有着更高的保洁标准和更精细的管理要求”。环卫工人的作业方式从“全面清扫”变为“捡拾保洁”,在保留落叶景观的同时,及时清理其中的垃圾杂物,并在雨雪天气及时清理,确保环境整洁与通行安全。这种差异化、精细化的管理,是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生动体现。

从“干净”到“诗意”:回应群众审美的人本关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城市环境的需求早已超越了“干净”这一基本线,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人文关怀。正如游客所言,“在落叶上听电车叮当,才算听过长春的秋天”。无论是54路有轨电车穿行在落叶中的“金色长廊”,还是南湖公园专设的“落叶不扫观景区”,都是对市民“留住秋韵”呼声的积极回应。这种做法,让落叶从环卫的“负担”转变为城市的“风景”,让市民得以保留对季节更迭的感知权。这背后,彰显的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底色,是城市管理者对市民精神需求的深刻体察与尊重。
从“一时”到“一制”:城市美学探索的制度底座
好的做法如果仅仅停留在“领导重视”或“一时兴起”,很难长久。长春的创新之所以意义深远,在于它将这种“温柔留存”纳入了制度轨道。2020年起实施的《长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保护性留存落叶”。具体条款为:“秋冬季在城市市政指定区域进行落叶的保护性留存,以展现城市季节景观”。这一“立法”行为,将一项充满人情味的行政措施,固化为刚性的制度规范。这不仅为环卫部门的“不扫”提供了法律依据,避免了“不作为”的指责,更确保了这一“秋日浪漫”能够年复一年地制度化延续下去,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一叶知秋”带来的治理启示
破解“洁净”与“诗意”的两难困局,是对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长春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维度的深刻启示。
一、治理有“温度”: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城市管理,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管理者应彻底摒弃“管住即是管好”的片面思维,将考核的指挥棒从“路面洁净率”等单一指标,转向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充分倾听民意,在效率与人情、规范与美感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无论是“落叶不扫”,还是为人行道“让出”空间,这些充满“温度”的治理细节,正是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二、执行有“精度”:探索科学平衡的精细化路径
“落叶不扫”绝不等于“放任不管”。它考验的是平衡的艺术。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下足“绣花功夫”,科学划定“不扫”的区域(如长春选定的6条特色景观路),明确“不扫”的时间,并配套精细化的“捡拾保洁”方案。同时,要做好安全预案,防范落叶堆积可能带来的火灾隐患或堵塞下水道等问题。只有将“浪漫”的想法置于科学、精细的执行框架内,才能确保美景与安全兼得。
三、善政有“刚度”:强化“良法善治”的制度保障
一项好的政策要走得远,必须依靠制度护航。长春的经验表明,将“保护性留存落叶”写入地方性法规,是确保政策连续性、权威性的根本手段。这启示我们,在推动城市治理创新时,应及时将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深受群众欢迎的举措,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制度规范。以“良法”保障“善治”,才能让城市的“诗意”和“温度”长久留存,而不是昙花一现。
为落叶“立法”,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城市治理的大理念。它绝不仅仅是为了一道风景,更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导向,下足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让法治的刚性与人文的温情在城市空间中完美融合,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既高效有序、又充满诗意的“人民之城”。
